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 寿春之战(198)(2 / 2)
但是这个机会错过了,而北军的主官则必然成为了替罪羔羊,而这也就出现了现在一幕,只要说到大汉朝今时今日的惨状时,势必就会有人把已经死去多时的皇甫嵩从‘棺椁’里拉出批斗一番。
对于当时发生了些什么,刘澜不能说身在其中,但是却对皇甫嵩的所作所为非常清楚,必须得承认,皇甫嵩是汉末名将,就算是刘澜的到来,也不过是与他齐名罢了,可见扫平了黄巾的皇甫嵩在军事能力上是多么的出彩,但必须得承认,皇甫嵩无疑是那种军事满分,政治零分的幼稚家伙。
身为后世人,刘澜见过太过这样的人了,他们在军事上无疑是难得的天才,可他们终归只是个军人,在政治上欠缺太多,可是对于皇甫嵩,刘澜却始终有点看不透,瞧不懂,以他的军事才能,十个董卓都不会是他的对手,可是在董卓祸乱雒阳的时候,他居然把北军驻防在了长安,在那么关键的时刻他居然美其名曰整军,加入哪个时候,他能够果断出兵雒阳,对付董卓必然手到擒来。
这是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的,虽然看起来董卓那时候的部队有很多,可真实的情况是董卓的部队其实在当时并不多,就算比北军多又能如何?战斗力实在是太过悬殊了,何况皇甫嵩轻松对付数十万的黄巾都能轻易将他们击溃,几万人的西凉军又怎么可能是北军的对手,就黄巾的战绩来看,这一论调无数人都深以为然的,所以他们深信,那个时候的皇甫嵩如果从长安出兵,那么大汉朝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悲惨局面。
皇甫嵩成为了当代的历史罪人,也许在后世他的功过被重新定义,但是在当时他是罪人,他是大汉朝覆没的历史罪人。
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当董卓以天子的名义招回皇甫嵩时,他犹豫了,因为那个时候正在关东举起义兵的袁绍们给他传来了消息,希望它能够配合联军东西夹击董卓,如果他当时同意的话,或许立时同样也会被改变,可他并没有。
然而在皇甫嵩犹豫的时候,他也是后来才从曹操的口中知晓了答案,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皇甫嵩以及从长安返回了雒阳,被安排在了城门校尉的官职上,而北军以及被董卓收编,打散被安排到了他的西凉军中,而原本还有一丝机会与董卓争斗的联军,在董卓收编了北军之后,彻底失去了机会。
当然最后董卓还是离开了雒阳,去了长安,可是联军却也只能在潼关止步,因为实力太过悬殊了,至于曹操要追击这些,不过是演义罢了,而真实的情况是,那个时候的联军内斗不止,追没有任何胜算,也只剩下内斗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当时袁绍传讯给皇甫嵩的时候,皇甫嵩犹豫了,也心动了,而这个时候其实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皇甫嵩的长史梁衍看到了这一点,他看出了皇甫嵩的心思,所以他劝皇甫嵩,绝对不能返回雒阳,如今朝廷危急,董卓专权,有废立之意。现在他假称朝命征召将军回雒阳,是另有图谋,若回,大则有性命之虞,小则会受牢狱之灾。而现在以将军所掌握的这三万北军精锐,去洛阳迎接天子,奉令讨逆,董卓必可被擒。”
但皇甫嵩在最后的关键一刻,却犹豫了,他选择的回到雒阳,当他一回到雒阳,就被董卓下了狱,虽经其子皇甫坚寿再三营救得免一死,北军却从此落入了董卓之手。
董卓将北军与西凉军混合编组,最终导致了汉王朝手中最后的一支武装消亡了,从那以后,东汉政权就已经成了手无寸铁的空头朝廷,也自然就成了董卓、李催郭汜甚至是曹操手中的提线木偶。
这就是皇甫嵩被唾骂的原因,受受命在危难之际的皇甫嵩,曾经是被大汉朝有志之士所期待的那个英雄,所有人都清楚,尤其是当时正在组织义军的袁绍们都明白,他们的义军不过是小打小闹,说白了就是一个样子,关键还在于皇甫嵩手中的北军,只要他们能够把皇甫嵩拉拢过来,那么一战大事可定。
可是皇甫嵩没能与关东诸侯走到一起,他被遭受唾弃这里面有没有这个原因刘澜不得而知,但他相信,如此大肆宣传皇甫嵩之过,肯定有关东诸侯们在后边支持,甚至是不遗余力的支持,毕竟是皇甫嵩才导致讨董最终的失败,虽然他们和董卓们一样都号称自己才是胜利者,可明眼人谁不知道,董卓那是要回到关系,回到自己的地盘,就关东那点杂兵,真不是对手,如果不是董卓主动退却,他们连汜水关都破不了,更别提让他们止步的潼关了。
皇甫嵩由平定黄巾,威名满天下的极盛走到人人唾弃的地步,只用了不到几年时光,而且此刻除了刘澜自己之外,所有人都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他的骂名会注定留在青史之上,想想看吧,现在的献帝受到奸臣百般欺辱,就这一点,皇甫嵩就应该被打倒耻辱柱上。
刘澜听到这里,叹息一声,只能说遗憾吧,有些时候选择真的很重要,如果当时的皇甫嵩并不是舍弃天下大业,是一个不那么拘泥于个人小节的人,那么现在他是大汉朝的英雄,他是匡扶汉室的英雄,受到世人所推崇,又怎么可能被唾骂被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