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挖角鲁肃(2 / 2)
蓄养门客,礼贤下士,又性情温和,深受江东众人爱戴。
孙权向长安朝廷派出了使者,通报了孙策去世的消息。
吕布自然早在使者到来之前,就知道了孙策的死讯,不出意料地是孙权接掌了江东政权。
因为江东孙氏一向对朝廷态度恭谨,礼数周全,所以汉献帝很痛快地下诏,由孙权袭封讨虏将军,封吴侯,兼任扬州刺史。
孙权接掌大权之时,孙策一统江东时日尚短,官兵民等,士人子弟多有异心者。
很快就有郡守县令纷纷叛乱,另有宗室大臣通敌曹操,局面一片混乱。
甚至连丹阳太守孙翊都遭同族之人杀害,更有族人觊觎孙权手中的权力,豫章、会稽等地的山越之民也纷纷趁机作乱。
幸得张昭,周瑜,程普,黄盖,朱治等人对孙权十分忠诚,也十分忠于孙策的嘱托。
周瑜第一时间就从柴桑带兵前来奔丧,并且留在吴郡,支持孙权。
孙权也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张昭为长史,由他们二人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当时孙权的封号还只是将军,许多人只是用普通的礼节来拜见于他。
只有周瑜每次都是用君臣之礼相见,以示支持。
不过有一人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视,就是鲁肃。
因为孙权觉得鲁肃心气太高,想得太远,不够谦虚,也不切实际,而且张昭也多次在背后跟孙权说鲁肃的坏话。
所以虽然有周瑜的极力推荐,孙权还是怠慢了他,并没有委以重任。
正好孙策去世不久,鲁肃的祖母也去世了,鲁肃便以此为由,向孙权请假赶回东城办理丧事,其实却是存了离开江东之心。
李肃的情报部已经将江东各郡列为了重点关注地区,所以对这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非常在意,在孙权的手下也发展了内线。
鲁肃郁郁不得志的消息,早就上报给了李肃和吕布,作为吕布亲自点名过的江东高级人才,李肃自然十分上心。
这一次听说鲁肃离开吴郡,回东城老家为祖母奔丧,便认为是天赐良机。
他带上早已准备好的吕布的亲笔信,嘿嘿,像这样的亲笔信,吕布提前写好了不少,还有给周瑜的呢!
李肃亲自出马,悄悄潜入东城,这里如今是曹操的地盘,不过刚刚占领不久,还很混乱。
他以鲁肃最好的朋友的名义出钱为鲁肃的祖母操办了非常隆重的葬礼,又购买了最好的棺椁和墓地。
也正因此,他和鲁肃的母亲相谈甚欢,他说自己这一次是来接鲁肃去长安发展的,正好赶上丧事而已。
他说长安的朝廷很欣赏鲁肃的才干,自己也多次推荐,这一次就是奉了吕布大人和皇帝陛下的命令,来征召鲁肃的。
鲁肃的母亲听说是长安朝廷来的人,代表皇帝和吕布大人来征召儿子,自然非常高兴,千恩万谢。
并且答应李肃做好鲁肃的工作,母亲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有时候比较执拗,认死理。
正巧,这个时候,鲁肃回来了。
鲁肃很是惊奇已经有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i>
人帮自己料理好了祖母的丧事,而且礼仪,规制都给高级,非常隆重。
听母亲说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长安来的,更是好奇,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和感谢李肃。
李肃也不隐瞒身份,并且将吕布的亲笔信送上。
鲁肃见吕布在信中态度诚恳,诚意满满,李肃的大名他也有所耳闻,而且还将家里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
鲁肃的母亲也觉得长安朝廷比孙权的江东正统的多,在长安谋个出身,比江东岂不是好的多?
鲁肃是孝子,母亲的意见本来就十分重要,再加上对吕布的印象也不错,也算仰慕已久,便欣然同意带着母亲与李肃一起返回长安。
李肃害怕夜长梦多,连夜安排,第二天就安排了专车来接鲁肃与母亲一起上路。
果然,很快就有周瑜的信使来到,是来劝说鲁肃早日返回江东的,可惜来迟一步,人去宅空。
周瑜听说之后,悔恨不已,他埋怨孙权不应该放走鲁肃,张昭和孙权却不是这么认为。
周瑜说他们不了解鲁肃,没有看到鲁肃的长处,将来会后悔的。
鲁肃一行在情报部的精心安排下,顺利抵达长安,吕布得知消息,欣喜若狂。
这可是吴国周瑜之后第二任大都督,当然那是另一个时空的事,可是这些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优秀。
吕布大大地夸赞了李肃,然后热情款待了鲁肃和家人。
酒席宴上,吕布允诺鲁肃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职位,他将全力给以支持。
鲁肃想了想,说他久闻长安有中央军校和陆军大学,教授许多新奇的东西,跟打仗相关的,他希望去学习一下。
当时蓝田中央军校第十四期已经开学两个月了,吕布特批,鲁肃免试入学插班,不过毕业考试就要靠他自己的努力,而且陆军大学需要鲁肃自己去争取。
六月,袁绍从冀州、幽州运来了许多粮草,派大将淳于琼率军一万人看守,屯于乌巢。</div>
<div id="footlink"><a href="上一页</a><a href="返回目录</a><a href="下一页</a></div>
<div id="adbottom"><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script></div>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