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夏莲儿下山(2 / 2)
唐爱惠接过电报,只见上边写着:“唐,鉴于工作需要,你与刘利珍同志,立即启程前往德惠,刘利珍同志的正式任命已经发往德惠军管会,你负责陪同护送。望接到电报后,即日启程前往,省委。”
唐爱惠笑了笑,没有说话,将电报递给了夏莲儿,夏莲儿接过来,认真的看着,然后将电报递给唐爱惠说道:“这个电报来的突然一些,还要和大当家的商量一下,看看我当家的是什么意见,毕竟这里还是我当家的在当家作主,咱们还是不要擅自决定为好。”
“就是,但是我估计,大当家一定会支持你的,看来这是德惠的地方有些工作是急需人手了,那边是需要你这样的人出山工作,具体情况我还不清楚,但是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否则是不会这样急切的安排的。”
这时候,大姐还有两个女兵走了进来,端过来四个菜,一小盆汤,对着屋里的三个人说道:“赶紧吃饭吧,是不是都饿了,人家大政委来了,你们也不知道经管人家吃饭,爱惠,给他们两个小鞋穿啊。哈哈哈”大姐一边说笑,一边放下了东西,转身带着两个女战士走了。
三个女人要吃完的时候,万和走了回来,看见三个女人还在吃饭,就说到:“嘿嘿,我回来早了,你们吃,我再出去溜达一圈。”
“不用了,马上就吃完了,你看看这封电报”唐爱惠转身将放在炕上的电报递给了万和,万和接过来看了一眼,没有说话,炕上吃饭的三个人看见万和没有说话,也都停止了吃饭,屋里忽然之间变得很静,几乎是落针可闻。
万和也发觉了三个女人在看着自己,就笑着说道:“先吃饭,吃完饭再说,什么事情也需要先吃饭。”
三个女人这才开始继续吃饭,但是很快就结束了,三个女人将桌子上的盆碗筷子收拾一下,春菊就给端了下去,离开这里,万和说道:“这个电报看了,你们是什么想法?”
“我们不能决定,这里还需要你来拿主意”夏莲儿怕唐爱惠说出必须执行的话来,赶紧抢着说出来,这样就给唐爱惠一个缓冲,让唐爱惠说不出来其他的话来。
“嘿嘿,那我就说一说吧,这个电报我们要执行,看来德惠那边出现了特殊情况,要不不会这样急切的来这样的电报,既然出现了特殊的情况,那边的军管会的主任又是我的刘大哥,要是夏莲儿去了能够对刘大哥有帮助,那也是对刘大哥一个交代。我同意你们尽快执行吧。”
“乌拉,太好了,大当家的,我们就知道你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不会小肚鸡肠的舍不得我们夏莲儿婶子自己出去工作的。”唐爱惠说道。
“嘿嘿,这个时候,这个局面,我们一切都要从长远来考虑了,这个时候不能出差错,既然是省委省政府的命令,那就一定要执行的,夏莲儿也是你们共产党的党员,这是党的命令,我不能扯后腿,就像当年他不扯我的后腿一样。哈哈哈”万和笑着说道。
“你个老头子,不许去看我啊,反正你也不想我了”夏莲儿笑着说道。
“什么好事情,嫂子这样高兴,还不让我大哥去看你了”春菊一边说着一边走了进来,唐爱惠立即拿过来自己的小本子,开始在上边写字,一会时间,就递给春菊说道:“春菊,你马上将这个发给三师,让他们转发给省委和省政府,我等着回话。”
春菊简单的看了一眼,确认上边的字迹自己都能看清楚,这就转身对着夏莲儿一笑,走了。
万和说道:“还需要拖延时间吗?不是让你们立即启程吗?你们明天就走吧”。
“不差一天的,我们等到省委和省政府的电报后再行动也不迟的。”唐爱惠执拗的说道。
万和说道:“看来目前的形势发展是不断的变化,我们这里的人也都要做好准备,尤其是那些党员更要做好随时下山的准备了”。
“是的,目前我们占领的大片的解放区,都已经开始了土改运动,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从长工、雇农、流浪人员,变成这片黑土地上的主人,他们都是从心里高兴的,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守住我们的无数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劳动成果,需要大量的政治觉悟坚定地党员干部踏上新的领导岗位,大当家,这是省委省政府知道你这边的实际情况,要不早就给你更重要的担子了,你可是要做好准备啊。”
“哈哈,我不是党员,但我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我为共产党做事情,那是我心甘情愿的,但是因为不是党员,党还是不能生拉硬拽的,我还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进行下去。”
第三天早上,山寨大伙房的门口,唐爱惠带着两个女战士,站在马匹边上,等着夏莲儿,时间不长,夏莲儿背着一个包袱,在万和、春菊、大姐、万奎媳妇、万中媳妇的陪同下,来到大伙房的门前。将东西挂到马鞍子上边,转身对着万和还有其他人说道:“我走了,你们多保重,我只要有机会就回来看大家,各位老哥哥们姐妹们,你们在这里要看好咱们的家,种好咱们的地,照顾好孩子还有老人。”
“当家的,我不能在这里为你分忧解难了,不能帮着你承担困苦,你自己多保重,我在德惠等着你”夏莲儿这一次是根本不顾边上站着的这些人,直接扑进万和的怀里,呜呜的哭开了。
“好了,老太婆,让人家笑话,赶紧的,看看山风将脸吹裂开了,本来挺好看的脸蛋,这一下就成了脚后跟了。”万和笑呵呵的说道。
“好了,当家,你多保重,我走了”夏莲儿翻身上马,对着大家挥手告别,两个妯娌还有这些女兵都是掉下来眼泪,有的人竟然哭出声来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