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崇祯本科生 > 第二百六十二章:小恩科

第二百六十二章:小恩科(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皇上,我们是否也要参与这场生源争夺战?”黄宗羲看着朱由检问。

“不,通知前线,对于北上的学子,不要过于阻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

“为什么?这些可都是人才啊!”黄宗羲非常不解,皇上连普通百姓都要跟洪承畴去抢一下,怎么到了读书人这里,反而放任他们流失呢?

“这些北上的生源,不是朕想要的人才。弃我大明者,非我大明之民。早去乃是我大明之福。”

好吧,朱由检这话很硬气。都已经准备背叛大明的人,留之何用?这个理由,黄宗羲没办法反驳。

“皇上,我们要不要也增加一次恩科,再选拔一批士子出来?”黄宗羲想了想,还是有些心疼这些读书人的流失,既然不能劝皇上阻拦他们北上,那就想办法在南方留住。

朱由检想了想说:“恩科就不必了。我大明于后金不同,他们的第一次恩科并不成功,选取的人才不多。加上洪承畴的人口政策,有大量新人填充。所以,后金有举行第二次恩科的必要。此举是给新进入后金读书人的一次机会。

我大明去岁已经是网尽南方的人才了,并不适宜再一次开科。不过,今年西部改土归流,也需要一大批官吏去西部管理百姓。

朕以为,当前应该擢升江西、湖南当地的底层官吏派往西部,另外可从去岁落选的举子们中间选拔一批人才充实到江西和湖南去,填补落下的空缺。”

开发湖北,是朱由检的既定构想。而要想稳定住湖北,首先要稳定住湖南和江西。这两个省的基层一直没有动,还不知道已经腐烂到什么程度了。

朱由检的做法是先把基层官吏升一批上去,调到西部。再重新招一批新鲜血液,给这两个省来一次大换血。

“不以恩科公开取录,恐学子们有非议。”黄宗羲赞同朱由检对科举的看法,但是大规模的录取学子,又不是正式的科举,还是会有人有意见的。

“这是朕的恩典,他们有何异议?朕以为,这次的小规模取录,当称之为“小恩科”,可以跟乡试一样,在各省举行。录取科目同去岁例!”

每三年一次国考,对于这个时代有些劳民伤财。朱由检以为不如效法后世的高考,在各省举行。由京城考试转变到地方,也是对考试重要程度的一种降级。

人才的选拔不能单凭科举,教育本身应该大众化。当教育大众化之后,各省需要的基层人才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统一来调配,完全可以有各省选拔。

科举本身没有错,而且还应该保留。历朝历代的人才中,有科举产生的毕竟还是大多数。

朱由检把由自己创造的吏员选拔模式,想推广到各省中去施行。这就让国考和省考变成都有用的考试,而不仅仅像这个时代一样,省考只是国考的一个附庸。

“那,各省录取的生源待遇?”黄宗羲试着问朱由检。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乡试之后录取的就是举子,举子就可以免税了。朱由检之前下令把举子的月利钱取消了,那这所谓的小恩科,是算进士呢,还是依旧算举人呢?

“算“本科生”。意为本届的科举生,是举子但是又是恩科取录的。”

考取进士并不容易,三年也就录取那么几百人而已,如果把进士当做本科生用,显然是贬低了。

朱由检以为,秀才之学其实际才能大约相当于后世的高中毕业。只是这个时代重文轻理,万人挤独木桥,加深了秀才考试的难度而已。

同理,举子不过是相当于普通大专,离本科还差一点点。在举人和进士之间,应该有一个科班生的存在。

既然去年已经选拔过进士了,那么再从落选的举人中挑选出来的,就算是本科生了。

“本科生的可为官吏,又不是恩科取录的人才,其官职又在进士之下,还是应该遵守举子之制。”

本科生不应该享有更大的优待,充其量也就比专科生高一点点,从学历程度上讲,应该跟专科生差不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