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东南亚(二)(1 / 2)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足够人口潜力,并且与南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华人”,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国人进入南洋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早。
荷兰人对爪哇的开发,掀起了一波移居南洋的新高潮。
问题在于,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婆罗洲的苏丹,引入华人的目的,本质都是为了让后者创造经济价值。
而华人愿意背井离乡的跨海而来,也同样是为了“淘金”。
如果说荷兰人吸引大批华人前往的利器是“蔗糖”的话,那么婆罗洲苏丹们靠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一个足以让大家眼前一亮的矿藏——黄金。
黄金的价值和吸引力自不必多言。
人们常常把华人出海谋生的历史,称之为“淘金”。
以至于后世若有人出国留学,也往往被冠之以“镀金”之名。
殊不知最初大量华人去往海外的目的,真的是去“淘金”。
在华人海外淘金的历史中,最知名的地点应是后世米国太平洋海岸城市“圣弗朗西斯科”了。
19世纪中叶,这一地区的河流中发现了黄金。
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口前往淘金,原来本地人口只有数百。
这其中就有大量契约华工,仅华工就有几万。
圣弗朗西斯科也因此有了个中国式的名称——旧金山。
一开始“旧金山”前面并没有一个“旧”字,只不过在圣佛朗西斯科发现黄金之后不久。
太平洋之南澳州墨尔本也发现了金矿,并同样被前往中国招募华工的商人渲染为“金山”。
为示区别,米国的“金山”就变成了“旧金山”。
这段发生在19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农耕民族。
华人所数千年积淀出来的“勤奋”基因,使之所能够适应的环境,决不仅仅限于种植园。
21世纪的中国能够在跻身工业化国家行业。
并有在互联网时代领先的态势,这一优良的文化基因,同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世纪中叶,米国和澳州并非华人海外大规模淘金的开端。
追溯起来的话,黄金对华人的吸引力,在一个18世纪初的婆罗洲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荷兰人觊觎这片土地之前。
华商就已遍布加里曼丹岛各港口,并对当地的商业呈主导之势。
事实上在荷兰人重点经营的爪哇,最初的情况也是如此。
不过相比种植业和采矿业,纯贸易活动所能沉淀的人口并不多。
最早在婆罗洲发现并开采黄金的,应该是文莱境内的华人。
19世纪中,西加里曼丹沿岸的苏丹们,也纷纷引入华人勘测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河流,并陆续发现了多处金矿。
如果以河流为标识划定范围的话,这些华人覆盖的矿区。
从西加里曼丹北部的“三发河”流域,向南一直延伸到中南部的“帕万河”流域。
其中又以西加里曼丹中心河流“卡普阿斯河”以北地区为集中连片区。
与荷兰人将制糖业分包中国人的模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