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全部押中(2 / 2)
深深吸了一口气,杜中宵把题目抄在卷纸上,发下来的试题放进黄包,挂在胸前。收拾妥当,先不落笔,闭目静坐一会,排解掉各种杂乱心思。赋和论的题目押中,此次殿试已是十拿九稳,一个进士及第跑不掉了。平日里经过了多次练习,相当于杜中宵用自己的最高水平比大部分人的下限,这再考不中以后就别动中进士的心思了。当然,妄想状元之类也不现实,杜中宵的水平,最上限也比不了最厉害的那几个人的临场发挥,这是事实,强求不得。
把纸摊开,饱蘸了墨,杜中宵先写《应天以实不以文赋》。这赋杜中宵做过多次,关于里面天人感应的部分,还多次向苏颂和韩绛请教,补足了他最欠缺的环节。应天以实不以文,这中间的内涵杜中宵曾经仔细推敲过,哪些是文,哪些是实。概括来说,天降灾祸反应人政不修,当以恐惧之心而修时政,此为应天以实。而祈禳作法,不修人政,则为应天以文。这题目出来,实际反应了此时朝廷的心态,即对过去几年政治的不满,潜意识里倾向于改革了。
《顺德者昌论》与赋一脉相承,强调了改革内政的重要性,内修德政,则天下太平。
看这题目,杜中宵第一想到的就是庆历新政。殿试题目由皇帝本人选出,不用问,此时皇帝已经有了改革朝政的想法,全国即将迎来一场大变革。实际上殿试题目一公布,观礼的大臣都心知肚明,有的言官已经开始称颂皇上圣明了。
猜中了题目,赋、论的难点杜中宵早已提前解决,此时就是组织语言,以最好的句子把以前就已成熟了的想法写出来。只是杜中宵求功名心切,谨慎求稳,不敢涉及西北的和战之争,只是以历史上的灾异事件作比,尽量避免现实的政治事件。这样四平章,不定夺个状元。”
王安石也知道了杜中宵曾经向两人请教赋题的事,上前道贺。只是他对成绩淡然,没什么表情。
苏颂道:“不消说,天色还早,我们今日不醉不归。自入京城,杜兄一直忧心忡忡,生怕此次一举不中。这番连赋题都猜个正着,哪里还有不中的道理!”
韩绛连连摆手:“你们去订个酒席,我在这里等五弟,到时去寻你们。”
杜中宵看着天空,长出了一口气,高声道:“好,今日我做东,不醉不归!自离乡来京,不觉一年多,殚精竭虑,一心只想着中个进士衣锦还乡。今次题目是我多日练习过的,总有个出身跑不掉。一日得偿所愿,心中便如一块大石落地,人轻松许多。”
韩绛和王安石、苏颂几人考得都很顺利,神态轻松,听了杜中宵的话一起笑。韩绛最是轻松,他是有官在身参加科考,按此时不夺寒门上进之路的惯例,不能中状元。
杜中宵一直压抑的心情,终于彻底放松下来,真想长啸一声。考进士是自己在这个世界跨过的第一个难关,这一步跨出去,后面就看自己奋斗了。这一个出身,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立足的根本。</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