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决堤(2 / 2)
“侯爷也都说过那是旅及镇军主将必需要学的科目,我只想着要能率领一两千兵马冲锋陷阵就满足了,需要学哪些作甚?”曹霸说道,“你们都这么严肃,不会是这鬼捞子浮土堰真的很厉害?”
除了稍作收拾外,温博也要等第一批侍卫武官先进行集结,最快最快也要到天黑后才有可能出城赶往寿春,跟先行的韩谦等人会合。
他暂时也没有事情做,便耐着性子跟曹霸讲解浮山堰是怎么回事。
浮山堰的建造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当时的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了从北魏手里夺下战略要地寿阳(寿春),派人在寿阳下游临淮县境内的浮山筑拦河大坝,意图堵塞淮河,使淮河水倒灌寿阳城,迫使魏军撤出淮河南岸。
当时南梁军征用军民二十万人,南起浮山北抵潼河山,从两端填筑土方,历时两年建成。
浮山堰建成之初,对魏军的威胁确实是极大,蓄水不久,寿阳城就被大水围困,迫使魏军弃城退入北面的情况进行勘测,因而有韩谦所急需的最新数据。
荥阳河段,由于地势特殊,水情极为复杂,河道积淤情况有轻有重,周道元作为梁帝最为器重的工部大臣,他都不需要从汴京调资料,就对各种数据也都了熟于心。
在棠邑传来消息之前,梁帝朱裕也刚好派人过来,要召他赶回新郑,便是要他评估荥阳掘堤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叛军选择的掘堤口,确实是积淤最严重的河段,河床即便没有悬出地面,也差不了几许。
而倘若如韩谦所料,这一切是梁师雄与蒙兀人精密计算的谋略,只需要征用三四万军民,在稍下游位置相对容易的筑一道拦水土堰,就极可能成功迫使禹河之水从贾鲁河、沙颍河南下夺淮入海……
确认这一信息后,韩谦便下令将第二镇军主要兵马往寿春集结,下令右神武军归家省新的兵卒,都到寿春集结编训,同时还对濠巢寿霍四州颁布军令各征募青壮民夫一万人集结寿春。
数日后,梁帝朱裕从新郑传来消息,确认蒙兀人在魏州叛军掘堤处下游的赵塘堤南北两岸各增设一座大营。
武陟县境内的赵塘堤,位于贾鲁河接禹河大闸的西侧,河床积淤更为严重,也是在决堤口下游修筑拦河大坝的绝佳地点。
目前禹河还冰封着,差不多还有一个半月左右的冰封期,冰层之下的流水也是极浅,虽然暂时看不到魏州叛军与蒙兀人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但整个计划既然确定是魏州叛军与蒙兀人联手进行,他们这时候仓促发兵强攻荥阳城也不现实,往最坏处预测局势的发展怎么都不为过。
照梁帝朱裕的要求,韩谦即刻从寿春发出十二万石糙米、三千石盐、三万担精铁以及五千具铠甲、两千具精钢大弩、两百具床子弩及一万捆铁箭等物资,提前赶在河淮回暖冰融之前,由河淮梁军控制的州县组织人手走陆路运往许州,为免以后大水冲泄下来,运力会跟不上。
元月二十日,寿州除了第二镇军一万精锐、水军两千将卒、侍卫骑兵一千人马在寿春完成集结外,新编右神武军放了近半年省亲团圆假的一万两千将卒,以及从外围州征调四万青壮民夫以及从霍邱、寿春、凤台三县征调的两万青壮男丁,都以难以想象的高效率,在寿州完成集结。
韩谦元月二十一日就签署军令,正式在棠邑制置府在第一、第二、第三镇军及棠邑水军、侍卫骑兵都之外,新增第四镇军,任命温博为都指挥使、谭育良为副都指挥使。
第四镇军组建之日,诸将卒并没有第一时间发放兵甲战械,而是直接发放大量的铁锹、挑担,临时征募的六万青壮民夫也都暂时编入第四镇军。
第四镇军当前的任务,第一就是抢在五月之前,极尽能力对八公山以西的淮河南岸大堤进行加固。
季希尧及工师院专门研究水利河务的工官、工师,在之前半个月时间内,对寿春城周边的地形地势进行新的紧急绘测。
在得到第一手的数据之后,韩谦决定将北淝水河下游、位于寿春城以东的瓦埠荡及外围总面积达三四千平方里的地势浅洼区域划为特定的蓄洪区,将这个区域里不多的民户人丁都迁出来安置。
不过,滞洪区在寿春城的西侧,今年可能往西延伸到霍邱境内,但瓦埠荡却在寿春城的东侧,在这两个区域间开挖一条深三四米深、宽二三百米、长达五十里的行洪大河,根本不可能是五六万民夫能在三四个月内所完成的任务。
那就只能在寿春城西大堤与瓦埠荡之间,划出一条相对开阔、地势较低的行洪带来。
目前要做的,除了要在行洪带的两侧修造浅堤,保护后方的灌溉区及寿春城,更主要的还是要将行洪带上、不利洪水快速泄走的地形障碍都挖通。
这样就能保证一旦寿春、霍邱之间形成大面积的滞洪,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通过行洪带将洪水导往瓦埠荡,从而达到大幅减轻对农耕的影响。
龙池山堰湖也需要照原计划进行修造,但会在龙池山堰湖与北淝水河之间需要紧急新开挖一条渠道,以便能在雨季来临之前,将龙池山一带的溪水导往北淝水河,消除从侧后冲击南岸大堤的可能。
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