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各方反应(2 / 2)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不过来了。”王艳看着几个女儿对着周老二说了一句。
“那就给五丫六丫也做一身。”周老二手里有了一百两银子,对待女儿也大方了许多。
但听到这儿的三丫却猛地抬起了头,眼睛红红的:“娘,不能给我也做一身么,从小到大我都穿的大姐的旧衣服...”
“这...”王艳迟疑的看向周老二。
周老二顿了一下:“那就一人做一身。”
“我不要,我还有呢,给妹妹们做吧。”大丫听了忙推辞。
“你都是大姑娘了,也该穿的鲜亮一些。”王艳摸了摸大丫的头说道,大丫就抿嘴一笑:“我听爹娘的。”
就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候,周淑就来了:“二叔,二婶,爷爷叫你们呐!”说完眼含得意的看了大丫一眼。
周颐在一边看的清楚,莫非还有大姐什么事?
于是在周老二两口子往上房去的时候,便自发当了小尾巴,踢踏着小短腿也跟着进了上房。
周老四两口子不在,大郎也不在,李二妹和周老大带着周淑坐在左边,周老三坐在周老爷子下边,正殷勤的给周老爷子点烟。
“你们来了,坐。”这些日子看见他们二房都是横眉冷对的周老爷子这时却含了笑摸样。
事出反常即有妖,周颐顿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周老二和王艳也被周老爷子诡异的态度搞得七上八下,摸着凳子边缘坐了。
“我知道这些日子你们对家里有些怨言,不过一个手掌五个指头连着根,都是一家人,没啥过不去的坎,这不,你兄弟一直记着家里,给大丫说了一门好亲,老三,你给说说。”
周老三给大丫说亲?黄鼠狼给鸡拜年啊,周颐心里咯噔了一下,下意识就觉得没好事。
“大哥大嫂,我不是说和王主簿结识了么,他家里有个公子,今年刚好十六岁,人我看了,好一个俊后生,我这不想着大丫也到了说亲的年纪,就想着给这么好的一门亲事可不能便宜了别人...,也算是我这个做三叔的为大丫的好日子出了分力!”
周老二经常在外边接活,见过些许世面,可没有被周老三三言两语的就哄住:“人家那么好的条件,咋会找一个乡下丫头?”
“()嗨,王主簿这不和我关系好吗,而且他说乡下丫头淳朴能干,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心思,不然这种好事哪儿轮得到我们啊!”周老三接的很顺溜,似乎已经打好了预稿。
“不对吧,三弟,这里面有事吧,你别当我是傻子哄着玩儿,说,这里面到底咋回事?”但周老二压根不相信他,他对周老三了解的很,永远都是占便宜在前,吃亏在后。这样的人会为了大丫的亲事这么尽心尽力?
“二哥你这咋还不相信人呢!”周老三急了,忙对周老爷子使脸色。
“行了,一个丫头片子的事儿,你兄弟给找了一门这么好的亲事,你还有啥不满意的。”周老爷子见周老二问个没完,不禁瞪着眼睛说道。
“爹,大丫是我的女儿,再咋样,嫁人都是大事,我不可能啥都不了解,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把人嫁了!”周老二说的斩钉截铁,已经和周老爷子翻了脸,心里的期待没有了,他面对周老爷子倒是比以前镇定了许多。
“就是啊,爹,不管咋样,说亲这么大的事情,哪有不了解清楚的,你们现在不说,难道我们自个儿还不能打听了?王主簿这样有名有姓的人家还不是一打听一个准。”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更何况大丫一直很懂事,又是两口子头一个出生的孩子,王艳在大丫身上的心血要多一些,事关到儿女的终身大事,王艳也顶着周老爷子的压力开了口。
吃完了饭,又说了会儿话,王虎就要告辞了。王艳含着泪将王虎送出了家门:“哥,别太久就来看看我。”娘家除了哥哥和爹,还有后娘和异母的弟弟妹妹,回去就是受气,王艳便轻易不回娘家。
王虎自然知道王艳心中所想,“没事,隔得又不远,以前是你没分家,我也不好老是上门,以后就好了,我卖野味的时候会时不时的上门来看看,到时候把混小子和小玲也带来。”
“哎,这样才好。”
送走了大舅,家里回归了平静。
收拾了几日后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i>
,终于将家里安顿好了,周老二这时候也要出去接活了,不然这么一大家子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办法。
周颐本想给他想出个什么新奇点子,但一时也没有头绪,只得容后再说。
时间慢慢划过,转眼三个月过去,今天,二房都忙了起来,周老二也在昨天回来了,对于周颐来说,也是一个大日子,今天是他五周岁的生辰。
为了给周颐过生辰,周老二在昨天就在县里买了许多东西,天擦黑的时候赶了回来。
王艳一早给周颐做了生辰面,又做了一大桌菜,一家人围在一起:“今天是六郎五周岁的生辰,过了今天,又大了一岁了!”周老二摸着周颐的脑袋,眼里满是吾家有郎的欣慰。
“快吃面,吃了面我们的六郎以后就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长大。”王艳也摸了摸周颐的脸,满是慈爱的说道。
大丫含笑看着周颐。三丫眼里隐晦的嫉妒一闪而过,五丫六丫张着嘴留着口水眼里只有桌上的菜肴。
周颐看着这一世的爹娘,姐妹,在心里许了一个愿,我一定护你们一世安康。
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
吃完了饭,大丫带着三丫收拾碗筷,周老二抱着周颐和王艳说着话,“六郎已经过了五周岁的生辰了,是时候送他去念书了。”
周颐一动,他也想和周老二提这个话题,没想到周老二早想到了。
“他爹,你想好送六郎去哪个书院念书了吗?”王艳问。两苑府城人杰地灵,读书人多,读书习字的地方也多,不管是成规模的书院,还是私塾,亦或是博学大儒点对点的收徒,在两苑府城都很常见。
这里面对于学子来说,私塾是最次的选择,私塾是屡试不第的秀才或举人私下开的,给孩童启蒙或是求学前期还可以,但一但到了后期,私塾的先生便有些力不从心了。
而书院则是成规模的教学,类似与后世的学校,古人求学讲究君子六艺,这可不是后世空喊几句素质教育口号的,而是实打实的学到干货。
书院有各种学科,各种层次的老师,从蒙学到科举后期可一手包办。当然,这样的书院只在两苑府城才存在,即便是在两苑府城,好的书院也没有多少,名气极大,不光两苑府城的学子趋之若鹜,就连外地的学子也会慕名来求学,僧多粥少,有名气的书院对于学生的要求自然就高了。
而大郎和周老四虽然也是在书院里求学,但只是镇上唯一的一所书院,而且规模小,里面老师的水平最多也只到举人,而且数量也少,真要说起来,比好一点儿的私塾也强不到哪儿去。
而最好的求学方式就是认得博学大儒为老师,成为入室弟子。这样的老师往往是经历了朝堂起伏,多是做官至仕,而且大部分是翰林出身,既有学识,又有实际经验,而且是点对点小灶教学,好处自然可见一斑。两苑文人荟萃,有乐教善学的风尚,一些致使的大儒也乐的晚年教导聪明伶俐的弟子,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传承自身所学,都是一大好事。
但这样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飘渺无望的,毕竟想让这些大儒青眼有加,除了自身必须聪明伶俐外,还有许多外界因素加大拜师的难度。
对于一般的农家学子来说,开始到私塾念书,若果真有念书的天分,考过了童生或是秀才,再拜入书院或是认名师不失为一条捷径。
“我自然是想六郎去书院念书的。”周老二咂摸了一下说道,他对周颐抱有极大的信心,在他心里,周颐聪明无比,想要考入学院应该不难。
“是啊,六郎这么聪明,进入书院应该会很容易。”王艳也一脸赞同。
周颐囧囧的看着盲目自信的爹娘,不禁想自己到底是哪里给了他们错觉?
“进哪里的书院呢?镇上 有青竹书院,县里也有白鹭书院和青云书院。”周老二喃喃自语,他这次回来已经将事情都打听清楚了,镇上的青竹书院一早就被他给pass了,观大郎的作风,周老二就对这所书院不喜。
而青云书院和白鹭书院在广安县名气都极大,里面不光有广安县本地的学子,更多的是来自大越朝五湖四海的学子。
其中白鹭书院又隐隐压了青云书院一头,在广安县只是分院,南苑府城才是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