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历史进入到三国混战的时期,两汉察举制度败坏,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运而生。这项新制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是一个乱世枭雄,他的政治作风务实而功利、重才而轻德,所以选拔的都是具有实际能力,能够对现实政治做出贡献的人。正是所谓的“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正如上述,此项制度本来也只是曹操创建的一种临时性的行政措施,却一直沿用下来,等到后来曹丕篡汉登基,接受陈群的建议,便将其正式确立为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起,在两汉延续了四百年的察举制度彻底终结,“九品中正制”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达四百年之久。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府于州郡中特置“中正”之官,专门担任选举之责、品评地方人物,分其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评选的标准有三:一、“薄伐”(家世出身);二、“状”(才德行状与政绩表现);三、“品”(人品优劣)。人物的品级评定后,再由各级中正官依次上报,最后报告中央司徒府。

当年,曹操创建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矫正汉末察举制度,徒以名德标榜、不务实际的毛病,进而“杜绝朋党”、“破除门阀”,加强曹魏中枢政权的力量。可谁知施行不过数十年后,产生的流弊比之两汉察举制,便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一切都取决于“中正官”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选择人才虽然有一个表面上的标准,但这套标准却很难做到真正客观,更无法量化,最终仍然是以中正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滋生了“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一人之身,旬日异状”等种种弊端,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社会局面。最后,真正的人才“湮没无闻”,政治权力被门阀世族完全垄断,特权阶层“奢侈无度“,官场腐败丛生,吏治一团黑暗。

后来西晋的”八王之乱“及”五胡闹中原“,和长达三百年的南北朝乱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刘病已决定不采用这种制度,但是以九级来制定官员的等级,比照现行制度似有可取之处。

九品中正制一直沿袭到了隋朝初年,至杨坚执政中期才被罢废。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创设了“进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进”,由朝廷举行策试,后又改试诗赋。这就是科举制的开端。

科举制虽由隋炀帝始创,但不久便遭逢战乱,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科举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