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真正的山寨之王和智商税(1 / 2)
崇祯皇帝对于大明的这些挂逼们,向来是信心十足的。
在整个世界还在玩章,都是人为炮制出来洗脑残用的。
三千多公里的青岛地下管网,正常使用中的德国修建管网仅有两公里多点儿,占比千分之一都不到。
而那些油布包里面的零件,也是当时德国人修建地下管网时运来的配件剩余部分,而不是专门存放起来备用的——尤其是小仓库里面存放着“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这种屁话就更是扯蛋了。
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用金属元件是为了证明没脑子还是为了证明人傻钱多?
“德国制造”听起来很牛,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那名声很臭,是廉价与劣质的代名词。“厚颜无耻”,是当时英国人给德国造产品扣上的帽子。
那时候,大英帝国是最先工业化的国家,它的产品,代表着工艺和技术的尖端。“买英国货”在当时不仅是人所尽知的时髦语言,还是一种富有的象征。
德国实现统一后野心勃勃的打算进入世界市场里面分上一杯羹,然而世界市场不是想进就能进——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
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标志,产品从材料、工艺到质量,都很差劲,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一顶不光彩的帽子。
德国人自然是不服气的,大量的经济间谍开始出现在英格兰,那些流利的英语中总是带着一股日尔曼口音。
比如声称对钢铁制造感一点儿兴趣的某位绅士,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德国钢铁伯爵和兵工巨头克鲁勃。
德国人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经济情报。回到德国,这些情报被研究复制,模仿成产品。然后,再出口到英国,堂而皇之,进入英国家庭。
与后世的天朝曾经走过的路子差不多,当时德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使德国产品,有着廉价的特征。一时间,在英国市场上,从铅笔、玩具、药品、钟表、啤酒、纺织物、工具到钢琴和家具,无不充斥着“德国制造”。
英国的绅士们自然是气不干的,干脆就整出了一项法案,规定所有的外国进口产品,必须打上产地国的标志。而这项法案的重点打击对象,就是来自日耳曼的“德国制造”。
被这项法案打脸的日尔曼人自然就如同小说的主角模板一样,知耻而后勇,不再抄袭仿造,而是发明创造,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名副其实的原创“德国制造”。
大量的砸钱在科研和工业标准体系上,“德国制造”也完成了从山寨到质量可靠代名词的华丽转身。
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小号,可以将德意志帝国看作是第二代小号,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就是**德国,就是第三代小号。
现在大明将炳的安排,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冒险从苏伊士运河通过,还是听从郑芝龙的安排,绕过好望角走西边的海洋呢?
两者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
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到如今,已经挖了足足有六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总算是挖通了,新乐侯刘文炳几乎快要高兴的唱歌。
但是让刘文炳不开心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型的舰队让自己来测试运河的实际效果。
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有跟没有一样,莫卧儿更是连个舰队都没有,其他的商船自己看不上眼,唯一能看上眼的就是郑芝龙部的南海舰队。
问题是,南海舰队现在忙着在木骨都束以南的那片大草原上面怼人抓劳工,没空来做这个测试,或者说在怼死英格兰的那些蛮子们之前没时间。
所以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风险未知,毕竟小舢板和大型的舰队两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面对的吃水和风险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如果要说好处,大概就是通过苏伊士运河以后可以直接通过阿尔巴尼亚港前往卢布尔雅那,然后再走陆路,前往奥地利去拜访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而绕过好望角的风险同样明摆着,万一运气不好遇上飓风,可能整个舰队都有完犊子的风险,而且还得面临着随时可能遇到的攻击。
比如西班牙和英格兰,这两家跟大明的关系绝对说不上好,有机会弄死一支大明的舰队对于这两家来说等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就算弄不死,恶心一下大明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