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求变(一)(1 / 2)
六月底,陈凯接到了李定国大军抵近梧州府城的消息。具体战况和战果现在还不甚清楚,只知道大军围城,李定国是打算用他借的攻城炮队来破城。不过,对于最后的战果,陈凯还是愿意持乐观态度的,因为据说马雄已经率先转进桂林,加强那里的防御了,没了这股子中坚力量,就凭些绿营兵在那里,对上李定国估摸着也就是一群送人头儿的。
“抚军,看来对鞑子而言,广西的防御重心还是在桂林一城。梧州虽说是可以起到隔断两广的作用,但却并不是一定要确保的。”
确定了对广州的控制权,陈凯便下令将在潮州的巡抚衙门班底直接调到广州。如此,无论是对于东部的惠州府、潮州府,亦是西部的琼州府,亦或是北部的韶州府前沿,他都可以更好的做到居中策应这四个字。
巡抚衙门的官员,包括屯田道王江在内的府道一级的官员也迅速赶来,为的就是参加这一次的会议,为接下来的发展定下基调。
公示了书信,会议上周全斌说出了想法,众将亦是对此表示了认同。至于那些文官,对此倒也并不太过在意——知道的,了解李定国出兵,陈凯和粤西文官集团都是要出一些粮草作为供给的,这都是应有之义;不知道,那就更只是当听个段子,仅此而已。
当下的战局,其实从永历六年的大反攻开始,明清之间就已经进入到了战略对峙阶段——于湖广战场,在周家铺之战前,明军甚至还保有了一定的进攻态势,只是那一战兵败之后,就只能暂且以确保贵州门户以及蚕食清军地盘为目的了。
接下来,自然是李定国对广东的两次征伐,托陈凯的手贱,新会之战有了一个全新的结局。永历武基本上都是在陈凯麾下多年的人物,对于陈凯的大局观都很是钦佩。
从军事的角度上去看,郑氏集团在广东的部队已经控制了韶州府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与清军对峙于梅岭,有了这个作为前沿,广东最大的威胁方向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但是,军事防御上的问题依旧存在,前些时日,连州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当地的抗清武装倒向了清廷,原本在那里坐镇的明军将领马宝的部队被当地武装排挤得无法立足,于是乎就在前些时日,马宝所部兵马南下清远,现在正在清远那边进行休整。倒是其人,却巴巴的赶到了广州,而陈凯也没有少了对他的拉拢,连这一次的会议也特别安排了其人参加。
指着地图,陈凯讲解起了当前的军事防御态势。提及马宝,便自然而然的看向了李建捷,因为历史上马宝在被洪承畴的幕僚廖文英挤出连山地区后是率部西进,投了那孙可望的。但是,这一遭马宝却南下了,除了西去不如南下安全以外,其中也少不了看着李建捷在他身边混得风生水起,才会有了这么个心思。因为马宝在被排挤出连山地区后便派人到广州来寻李建捷,通过了李建捷的关系才与陈凯正式搭上了话。
“安定伯,连山地区的情况,你是最了解的,在此与诸君谈谈。”
“末将遵命。”
点了名,闻着起身。粗鄙不文,虎虎生风,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瞧那恭敬的态度,却显然是个对力量有一定认识的存在,从第一次与陈凯见面时,这个流寇出身的武将就从来没有显示过哪怕一丝一毫的对于文官的轻视。
透过历史,陈凯很清楚眼前的这个武将在未来会成为三藩之乱时期吴三桂阵营内部数得上号的猛将,有勇有谋,很是难缠。如今有几分成色,还很难说,但这起码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此间,陈凯问及,马宝便针对当前连州一带的形势作出了讲解和分析。据他所说,当年清军杀入广东,粤西的不少武装都分崩离析,包括他的情况也很是不好。但是两年后的永历六年,他借着李定国席卷广西的东风,他通过长期的经营与连州、连山、阳山地区的瑶民武装实现联手,大败当地清军,活捉清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等人,并且率部进入湖广。直到李定国被孙可望排挤到了广西,他就再度返回连山地区,一直到这一次长沙幕府完成了对当地瑶民武装的拉拢。
一番话说下来,甚有条理,马宝显然早已有所准备,但若非是真的明白,也未必能够做到这般。
陈凯对此点了点头,在场的文武们亦是听得明白,这连州地区,除了明清以外还有第三方势力,那就是当地的瑶民武装。
瑶民是九黎之一,中国本土的原生少数民族,自古至今,从来都是以民风彪悍著称。动辄起兵反抗,再远的不提,暴元立国九十余载,瑶民起义竟多达四十余次;明时的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洪武年间开始,隔个几十年就要闹一次,两广总督的设立与他们有关,就连阳明先生王守仁也曾被调派来镇压;等到了清朝,就更是热闹了,独立抗清不说,还先后和太平天国以及同盟会合作,不光是与清廷作对,还要与西方殖民者为难,就没有消停过的时候。
当前的情况,瑶民武装大多是反清的,但是在连州地区,长沙幕府却取得了策反的成功。至于原因很是简单,瑶民抗清,与汉人、黎民的激烈反抗原因其实都差不多,首先就是一个剃发易服没办法接受。而洪承畴那边,对于少数民族的剃发易服并不强求,甚至上疏清廷进行豁免。有了这一点作为基础,合作便并非彻底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