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唯才是举(2 / 2)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得到人才,尤其是吸引那些寒门士子的注意力,曹操就必须布唯才是举令。但却要注意时机,注意尺度,尽量减少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章出现了。
刘章企图凭借手下的力量逼曹操就犯,以众县令的辞官为要挟,逼迫曹操听从他的命令。却不想他的所作所为对于曹操来说,正是久旱逢甘露。
曹操先是在那些县令面前示之以弱,待这些县令步步紧逼,以辞官为要挟,就顺势答应下来,然后将责任全部推在那些县令身上,将自己伪造成一个不愿意受人要挟的愣头青形象。
这样,那些人对曹操出的唯才是举令就不会太过重视,只会当成是一个愣头青的无奈之举。也唯有如此,曹操才不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压。
刘章自以为得计,却不料正入曹操的下怀。一方面趁势推出唯才是举令,一方面趁机将那些庸吏一扫而空,提拔自己的手下,建立自己的班底。从这样的结果来看,曹操还是应该感谢刘章的,否则要逼得这些县令主动退位,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的力气。
可即便是如此,唯才是举令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就连蔡邕都找到曹操,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作为大儒,社会道德的标杆,一贯的认为是德为先,才其次,德才兼备自然最好,否则宁取德,不取才。也就是说有没有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品要过关。
但作为后世的人,曹操却深深地知道,假好人比伪君子更可怕。原因在于伪君子能够影响到的仅仅是他自己,而假好人能够影响到的是身边的一票人。
曾经后世的一副漫画,给曹操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画上有一个人,正提着一壶开水在给小树苗浇水。旁边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一边浇水一边非常严肃的介绍,开水浇树有多么多么的好。于是,开始的时候只是他一个人在浇水,后来是十个人在浇水,这……就是假好人的危害。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不怕官员人品有问题,就怕人品没问题,却是一个糊涂官,一个不通实务的庸官。
蔡邕同曹操辩论了三天,一直无法说服曹操,又害怕曹操选出的那些县令有问题,害国害民,只好主动请缨充当评选。曹操奸计得逞,乐呵呵地甩手不管,有蔡邕和戏志才一起把关,根本就不用他操太多的心。
至于奸计得逞的问题,主要是蔡邕在济南国才盘桓数日,就打算告辞,前往北海国找大儒郑玄。这是他东行的目的,眼见距离越来越近,蔡邕就有些迫不及待。但曹操却舍不得将蔡邕早早放走,就想出这么个办法,打算再将蔡邕羁绊上几日。至于今后,也暂时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当然,如果能够将郑玄请到济南国,那就更完美了,可惜难度太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