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象棋 > 687.第687章 知识普及——王再越

687.第687章 知识普及——王再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章象棋知识普及——王再越

自古以来,中国象棋与名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专长各异,甚至政治观点相悖,但他们却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深爱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被誉为“四大艺术”的琴、棋、书、画。

中国象棋做为四大艺术之一,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由于棋弈对智力,意志和思维方面的促进作用,故科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缩影;是集娱乐、体育、智育、艺术与科学之大成的高尚活动。即为高雅艺术,自然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与墨客骚人喜爱的项目。

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倡导“象戏”,武则天推而广之。“当时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及其水平高低都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故唐宋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名句,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他“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可见兴趣之浓。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他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中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谁能想到,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从此局的着法中不难看出其构思之奇妙不仅凝聚着聪明才智,同时也闪烁着作者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历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坚决反对下棋的皇帝。但其子其孙却是嗜棋如命的“高级棋迷”。这说明,象棋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人也禁不了的。其子朱权不但下棋,还编写棋谱。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组织编篡《永乐大典》时,还命他们编入一卷《象棋》。其孙朱高帜(明仁宗)爱棋更甚,他与状元曾子下棋兴浓时,还赋诗助兴,互相唱和,这里节录两句。曾子曰:“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明仁宗曰:“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可知雅兴不浅。

帝王如此爱棋,老百姓呢?明朝学者杨慎(《三国演义》开卷词作者)在其著作《丹绍杂录》介绍象棋“芸夫牧坚,俄倾可解”。足以说明象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性。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画家兼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曾留下不少弈棋诗。按说,清朝的帝王对象棋艺术该是比较陌生的。然而,他们也还是禁不住诱惑,很快就被象棋征服了。譬如,乾隆皇帝既是戏迷,又是棋迷,而且一旦摆上棋就不肯再去看戏。总之,象棋在明清时期有着长足发展,特别表现在文化理论上。夸张点说,明清时期的社会名流大部与象棋有瓜葛。大家熟悉的小说家,家如冯梦龙、凌蒙初,吴承恩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诗作。曾官拜东阁大学士的著名书法家刘墉(刘罗锅)写过一首非常形象的《咏象棋》七律。有嘉靖“艺项目消声匿迹。唯独象棋依然出现,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一些名士的愤世之词也少不了棋的内容。“政怨桑田会成海,岂直长安嗟如弈”-这是梁启超的心声。你听过象棋救国吗?这是百岁棋王谢侠逊的真实故事。青年时代,他用排局讽刺腐败的满清政府,讥讽袁世凯称帝,抗议丧权辱国条约等。辛亥革命成功,他又以排局形式祝贺,并在旁题写了“匹夫倡义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的诗句。为了给抗日斗争募捐资金,他频频下南洋比赛和访问……总之,谢侠逊对中国象棋事业的贡献良多,限于篇幅,就不细表了。马倥偬,许多将军常有棋具伴身,不仅方便易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启灵智,消沉闷,稳军心。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要数左宗堂了。

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象棋的感染力极强。一旦沾身,如影随形,很难摆脱。而不管哪一类的名人。道家,儒者,隐士或帝王将相,骚人墨客……他们和棋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缘份和感情。古人曾以“忘食,忘寝、忘忧”形容之。更有甚者,有人还写下如此词句:“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虽然稍嫌过激,但立意不差,无非劝人们多点文化情趣与豪迈性格罢了。而真正深谙棋道的人对象棋的胜负心大都较淡,追求的是以棋会友,陶冶情操,胜了呵呵一笑,败了摆上再来。呵,端的魏晋高品的风骨,有成为名人的潜质哦!也应了东坡居士的话:、“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日从事于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矣!

今天要介绍的,是清代的著名象棋高手王再越!

王再越,清康熙时象棋手。字正己,号安蹇先生。有《梅花谱》行世,当时为手抄本。现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息陬村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亦无知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其间纵横驰骤不可端倪,真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之妙,诚象戏之矩观也!弈虽小道,亦可见先生之一斑也。

《梅花谱》,是一部划时代的象棋瑰宝。全书共六卷,分前、后两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分门别类,对屏风马破当头炮(八局)、当头炮破过宫炮(五局)、当头炮破转角马(三局)、顺炮直车破横车(五局)、顺炮横车破直车(五局)、列手炮(五炮)等六种全局作了专题研究,其中尤以上篇卷上所载屏风马破当头炮八局为全书精髓,着法细致、深刻、精巧,如行云流水,华美奔放。在源自《橘中秘》的“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的当头炮时代,它提出了柔能克刚,屏风马必破当头炮的新论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观点有片面主观之嫌,但其创立的屏风马对当头炮布局体系,确实开创了马炮争雄的新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精彩着法,争奇斗巧之处,极变幻之能事,为后学典范。而今中炮对屏风马仍旧是最主流的象棋布局。

当然王氏《梅》谱着法并非尽善,也有许多人对屏风马局着法提出质疑,清末象棋名手巴吉人著《反梅花谱》,准确指出《梅》谱着法的缺陷,为后世象棋水平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只是总体成就仍远不及《梅》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