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拜师、卧龙凤雏(2 / 2)
司马徽这些年一直在给诸葛亮和庞统造势,就像甄家给甄姬造势一样。
不光给他们二个人起来一个响亮的外号:卧龙凤雏;司马徽还赤膊上阵,到处宣扬: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公孙康依然是孙康的造型,比诸葛亮的脸还白,皮肤还细腻。
诸葛亮是法家的传人,同时也是鬼谷子的传人,司马徽对他期望很大,所以公孙康并没有对他太过热情。
如果把诸葛亮收拢到手下,那三国就开挂了,刘大耳就得蹲墙角哭去了:已经没有他啥事了。
无敌是多么寂寞!公孙康感慨道,他决定给自己培养对手,给刘大耳留人才。
在诸葛亮小的时候,公孙康去琅邪郡看过他,还给他留下二坛酒。但现在公孙康的相貌是幻化的,也就没有提起当年的旧事。
二个人客客气气的见礼,互道久仰。却有疏远的感觉。
诸葛亮这个人是比较独权的,说好听就是事必亲躬。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是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
这说明一:诸葛亮要的是对他言听计从的明主,什么都是他说了算才行。
而公孙康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手下有六大谋士:郭嘉、戏志才、程昱、贾诩、李善长、荀攸。这六个人都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个个都不亚于诸葛亮的才能。
但当家做主的还是公孙康,别人只有提建议的权力。所以显然公孙康是不能满足诸葛亮的要求的。
说到郭嘉,司马徽有个评价: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诸葛亮、庞统、徐庶都师从于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曾经告诉诸葛亮等人云,奉孝锋芒太盛,待其死后,方可出山。意思很简单,郭嘉的锋芒太盛了,你们要等到他死了,才能出山作出一番事业。
从司马徽的这一句评价上面,看得出郭嘉的才能是压过诸葛亮、庞统、徐庶的。
确实郭嘉和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极具战略目光的“大布局人才”,同时两人还是出色卓越的心理学家。但两人也是有区别的,战略家外,郭嘉更偏向于军事,而诸葛亮更偏向于政治。
在这一世,郭嘉的肺痨病,已经被公孙康给治疗好了。想等他死,等到地老天荒吧!
庞统虽然也是司马徽的徒弟,但他是兵家传人。
庞统叔叔庞德公字尚长,襄阳人,是搞教育的,荆州名士。
他创办的学校:鹿门山大学。名传天下。天下的执政人才里面,有二分之一的人都在鹿门山大学进修过。所以他的地位,就是政界黄埔军校的校长!
但他从来不肯出来做官:庞德公,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从来没有进入过城府。平日在田里耕作耕作,夫妻相敬如宾。休息时,正襟危坐,以弹琴、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神情严肃。
看起来淡泊名利,实际上庞德公也是三国的幕后人物,他配合司马徽为很多人扬过名声: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从他的嘴里一说出来,天下的士子就认可接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