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水镜先生(2 / 2)
公孙康对着老头拱了拱手,说道:“不急,老先生慢慢忙,我们就先去贵宅了。”
远离了田亩,有一片小村庄,司马徽的家与其他农人的房舍有很长一段距离,独立在溪流边上。是木制结构的房子,房顶覆盖的是茅草。但院子面积很大,房舍也很多,应该是有一些来求学的人也住在这里。
小牧童把公孙康领入茅草房内,自己熟练的去后院找人来陪客,看来是经常接待来访的客人。
左慈发出疑问道:“刚才那个老农,真的会是水镜先生吗?”
公孙康头说:“是的,我听到他说好、好时,就确定是他了。”
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乡中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成语“好好先生”由来于此。
小牧童找来一个浓眉大眼、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做陪客,就告辞离去。
公孙康郑重的对小牧童表达了感谢,小孩子开开心心的走了。
年轻人笑了笑,自我介绍说:“我叫徐庶,在跟着水镜先生学习。不知道客人的尊姓大名?”
左慈年长,自然是年幼的公孙康答话,他说:“我叫孙康,这位是我师兄玄玄子。特意来拜访水镜先生。”
没有聊上几句,院子里来了一个农夫,还赶着一头猪。
徐庶告罪一声,就迎了出去。
听着他们的交谈,公孙康才明白:这个农夫是来还猪的。
几天前,这个农夫丢失了一头猪,并说司马徽家的猪正是他丢失的那一头。司马徽便把那猪让给了这人。
现在,这个人又找回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那头猪,急忙来将司马徽的猪送还。
在这个时候,司马徽刚巧回来,他身边还跟着一个中年农夫。
送猪的农夫对着司马徽磕头自责。司马徽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感谢他把猪送了回来。
打发走了送猪的农夫,司马徽就让徐庶把猪赶入小溪边的猪圈,并把结茧用的簇箔拿出来给身边的中年农夫。
等这二件事情都处理完成,农夫都走了,司马徽才和徐庶一起往茅草屋内走来。
公孙康和左慈就在窗户边,看着这一幕发生。
后面这一件事情是:那个中年农夫养的蚕该结茧了,无处上簇,就来向司马徽家借簇箔。司马徽就把自己家用的簇箔借给了他。
公孙康笑着对左慈小声说:“接下来,又是司马徽装逼的时间了。”
果然金牌捧哏徐庶对司马徽说:“凡借给他人东西时,都是别人急需而自己闲置的情况;而如今他和老师都迫切需要簇箔,为何给予别人呢?”
司马徽回答说:“自己有就不会求别人,我如果不借给他的话,他将会感到很羞愧。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道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