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公孙康 > 第十章 混江龙李俊

第十章 混江龙李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荀攸看着眼热,也央求公孙康给他派执政的人才。

公孙康苦笑:真当我是小叮当了?当然他说的是另外一套词:“公达呀,执政人才我们可不缺,上次招贤来的诸葛瑾、崔林等五人,都是郡治之才,等我回去后就派他们来帮助你!”

这样上次招贤的五个人才可以全部用上了,预计不久之后都可以分别担任五个郡的郡守。

荀攸哀怨的望着公孙康,公孙康视而不见。现实中有人才,就不要浪费俺的名额了。到现在为止,俺还没有召唤过岳飞、戚继光这样的帅才喃。俺需要积攒着人口名额备用。

于是公孙康转移话题,闲谈起:热带地区人民的性格。

热带地区人民慵懒其实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因为生活压力不大,食物获取容易,千百年来本地人民一直就这个德行。

比如:朱崖州(海南)人的性格特征就是比较懒,比较求安逸闲适,对钱的**不高。这既是好处也是坏处,坏处是当地经济发展不利,真的与海南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好处就是真的比较随遇而安不逐利。大街上遍地都是穿着t恤裤衩,趿拉着拖鞋,喝早茶,喝下午茶,晚上打麻将的海南男人。

原因很简单,对于本地人来说,当地的地理环境让人很容易吃饱喝足过得超级舒坦,那当然就不需要什么发展啊,建设啊,维持现状就好啦!

荀攸、戏志才听得津津有味,连太史慈都发问:“那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解决吗?”

公孙康就给他们讲了诸葛亮砍树的故事,当然公孙康不会说主人公是诸葛亮,他说是一个古代大贤人。

据说云南一棵椰子树也没有,都给诸葛亮砍光了。

据说以前云南也是有椰树的,只不过后来没有了。这里面有个故事,说的是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南征来到云南,这个蛮夷之地,发现这里的人不学孔孟,不读四书,更不知五经。更可恨的这些蛮人不听教化,不耕田,不植桑。后经研究发现都是因为这里的椰树所为。

在这个时候,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的少数民族。

诸葛亮发现这里的人都不干活,每天就守着几棵椰树。其实这大家都知道,椰树这玩意全身都是宝,椰子汁可以当水喝,椰茸可以当饭吃,,还可以榨油,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的纤维可以织粗糙的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是建筑的好材料。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的生活。

那时候的云南在孔孟之邦的人眼里就是个蛮夷之地,住的全是不听圣人教化的野蛮人。和现在的非洲食人族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那里的人不吃人,只吃一点椰子而已。还有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那诸葛亮可也是个圣人,中国之大,谁人不识?中国人有个共识,凡是圣人,做的事都是对的。当然有这个共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圣人们也是这样想的。

话说当时诸葛亮肯定不是一个人去的云南,而且带的人手里拿的都有刀,当然这些刀不只是杀人用的,它还可以砍树;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说,这些个用来砍树的刀,用来砍人也是可以的。于是,现在我们要是想看椰树的话就只有去海南了。

荀攸听完这个故事,大受启发。他说:“我明白了!我明白怎么统治土人、教化土人了。”

公孙康高深莫测的笑着,其实心想:你明白个屁!这个故事是王小波用来说明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有多样性的,不应该一刀切;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事情就强加给别人。

显然现在荀攸是打算强加给别人了,这也是公孙康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他才不会说出更进一步的自由、民主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在野党才会打出的旗号,一旦上台都会提也不提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