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弃暗投明也(2 / 2)
秦晋却依旧坚持己见。
“旁人可恕,唯有田某人必死!”
众人面面相觑,甚至有人在暗暗揣测,莫非御史大夫和这个姓田的有私仇?否则何以对这么明显的问题置之不顾,一意孤行呢?
秦晋当然有他的理由,可是却不能宣之于众。
在他所熟知的历史中,田承嗣乃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赫赫有名又臭名昭著的人物,安史余孽覆灭以后,他与多数安史旧部一样,非但没有被追究,反而做了魏博节度使。中晚唐藩镇割据所倚重的牙兵,正是出自此人之手。
屡次挫败唐朝对魏博军的削藩后,一举成为各地藩镇的领军人物,开了节度使父死子继的先河,致使唐朝天子诏命再也难处关中,煌煌盛唐再也没有复起的机会。
正是出于对此人的警惕和厌恶,秦晋才不理智了一把,决定一意孤行将田承嗣处死,一了百了。
奈何,秦晋的这个命令遭到了空前一致的反对,崔光远在郭子仪之后也力劝秦晋三思而后行,田承嗣作为投降朝廷的第一个安史叛军中的重要军将,是万万杀不得的,否则将会带来极坏的影响。
而后,众将也纷纷劝说,请秦晋三思而后行。
见到众人的反对之声如此强烈,秦晋也不由得反思起自己的决定,是不是真的有些一意孤行了呢?
“田承嗣的处置容后再议,对其旧部的置措却是迫在眉睫的。”
郭子仪道:
“末将以为,田承嗣旧部不宜留在潼关,一旦遭到叛军猛烈攻击,难保这些人不会生变,再度倒戈?”
“不如迁往长安,也好补充兵员缺口!”
一名军中长史接着郭子仪的话头建议,不过却又遭到了崔光远的反对。
“田承嗣残部留在潼关不妥,迁来长安就更不妥了,眼下正是你死我亡的关键时刻,又怎么能祸水内引呢?”
“大尹之见,当迁往何处?”
“这……”
崔光远犹豫了,虽然他明白将田承嗣残部留在潼关或者调往长安都是很不妥当的,但真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却一时间也没有主意。
忽而,郭子仪却有了主意。
“大夫,昨日观邸报,陈长史仍旧在风陵关坚守,不若就让田承嗣所部移驻此地,一来可以协助陈长史守城,而来可试探其究竟还有没有反意。”
崔光远眼睛一亮,觉得这的确是个再好不过的主意,但又隐隐觉得哪里有一些不妥之处,细细思量一番,终于省悟。
如此一来,岂非将风险转嫁给了不顾生死坚持守住风陵关的陈千里吗?陈千里虽然领着神武军长史的差事,但军中又有哪个不知道陈千里和秦晋之间那复杂的关系呢?陈千里曾是秦晋最为倚重的部下,后来又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虽然秦晋最终在平安无事以后原谅了陈千里,但伤痕愈合以后怎么可能没有疤痕?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自然也就越来越甚,关系看似复合,却早就貌合神离。
否则,御史大夫怎么可能将亲信部下放在风陵关这种弃子之地呢?
一念及此,崔光远又有些鄙视郭子仪,这厮一定也深悉御史大夫与陈千里之间的复杂矛盾,否则也不会出这种主意。
然则,崔光远敢笃定,御史大夫一定不会拒绝这个建议,因为这么做的确是对目下局势最有利的选择。换做是谁,做在秦晋的位置上,恐怕都难以用任何理由拒绝。
果不其然,秦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
潼关,一支人马驻扎于关墙之外,关门缓缓敞开,几个衣衫褴褛的军将带着数十名随从鱼贯入城。再一次进入潼关关城,田承嗣心绪复杂,眼见着随处可见的有礼,一番刻意态度,更使出身草莽的田承嗣如沐春风,又自惭形愧。
“田将军所部调往何处,还要等待天子诏命,这几日不如就先在关城内好好歇息一阵,虽然条件不必从前,但总是酒肉管饱,不会受冻挨饿。”
说起受冻挨饿,田承嗣唏嘘不已,他在风陵关下率攻不破,大军很快断粮,又得不到足够的补给,最终吃尽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