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2 / 2)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今天看来,这篇短小的论述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可借鉴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医用药的典范。“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这句话是对魏晋时期服食以求长生者的总结。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药乞求长生不老的人最终暴毙。就好像经常无端挑起战争的人,最终很难有好的结局。如今的电视广告上,各种补药铺天盖地袭来,试问,身体如何能够消受得了?
中医非常讲究因人施药。“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此原则中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最伟大的“和”的精神。逢事不可过,用药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才可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能起死回生的小小银针
针灸疗法如同几年前流行一时的刮痧疗法一样,为大多数西人所不理解——一根小小的银针,扎在身上就能治病,这究竟是为什么?
六、病因?
1.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2.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3.辨征求因??即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椎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4.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6.少火??指正常的、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7.壮火??指阳热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病理之火。
8.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10.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1.瘀血??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2.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13.五志化火??指怒、喜、思、忧、恐等精神情志失调所变生的火证。?
14.五气化火??指感受风、寒、暑、湿、燥之外邪,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形成火热证候。?
15.虚邪??1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2五邪之一(五邪:虚邪、贼邪、实邪、微邪、正邪)。?
16.贼风??泛指四时不正之气。因其乘虚而入,具有贼害性质,使人致病,故称。?
17.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8.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19.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0.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21.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22.温燥??指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温燥。?23.凉燥??指深秋近冬,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凉燥。?
24.结石??是指停滞于脏腑管腔的坚硬如石的物质,是一种砂石样的病理产物。?25.胎传??指票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26.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
27.胎毒??指婴儿在胎妊期间受自母体毒火,因而出生后发生疮疹和遗毒等病的病因。?28.瞀瘛??指两目昏蒙不明,四肢抽搐的临床症状。?29.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30.食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者。?
31.劳复??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发者。?32.合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33.并病??一经病让术罢义出现另一经证候。?
34.伏而后发??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35.正气??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护健康能力的总称。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抗邪及康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