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天马行空四部曲 > 第八十三章 个人笔记,未尝一日废书,日知录

第八十三章 个人笔记,未尝一日废书,日知录(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十四岁取秀才,与归庄友好,即入復社,「砥行立节,落落不苟於世,人以為狂」,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為「归奇顾怪」,以「行己有耻」、「博学於文」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為「始,考文自知音始」。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纍纍;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对古韵学贡献多。

1678年,康熙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顾炎武反对心性之说,认為信奉程朱理学「百餘年以来之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提倡「多学而识」,「博学於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因此被认為是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端,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对中国歷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覆考证,被称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於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啟引述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啟:「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日人」、「亭林学术之最大特色,在於反对内向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外向的客观的学问」

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於政事诸端切实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未完待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