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 南澳藏宝之谜(2 / 2)
因年月长远,石壁剥蚀严重,此刻巨石上总共只留下了35个文字,并且笔迹残破不全,很难辨认,险些让人无法读懂。本地人讲,南宋末年逃亡南澳岛的小帝王,眼看追兵步步迫近,决定在脱离之前把一部分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留在南澳岛。为了日后能从新找回这些财宝,便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下文字,既是记号,也是获取宝藏的窍门。然而小帝王脱离南澳岛后不久,就在元军的追杀之下投海自尽了,于是宝藏就成了千古之谜。
就在距离石刻和太子楼遗址2oo米的海边,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南宋小帝王逃到南澳岛时挖掘的,后人称作“宋井”。虽然古井与海水相隔咫尺,但井中涌出的却是甘甜的淡水。此刻这口井已经成为本地一个旅行景点。宋井的管理职员告诉我们,凡是来这里的旅客都会尝一尝这清冷的井水,因为这井水可以清心明目。其实,当初在清理宋井的时候,文物部门现了很多宋代瓷器碎片和宋代铜钱。考古证明,这一带正是当年南逃的南宋小帝王栖身和活动的地方。
那么,石壁上的神秘文字,是否能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样,引领我们打开宝藏的大门呢?很多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作出了种种推测。南澳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张益欣先生以为,石刻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檄文。泰国崇圣大学的郭伟川教授以为,该石刻的文字“非诗非文”,“应为谶纬之言、扶乩之语”。
虽然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今天的南澳人却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打开宝藏的窍门。就在众多学者对石刻上的文字千方百计的时候,南澳岛上另一个关于寻宝的谜语,也同样让专家学者绞尽脑汁:“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银三碟,金十物部门在现场拍摄了一些照片,今天这里已经是成片的灌木丛,杂草丛生。黄馆长以为,猎屿岛上确实有宝,但这个宝贝并不是他想象中吴平藏的宝藏,而是一处贵重的文物,建造于明朝的铳城炮台。正因为这是一处明代的文物,所以几年前在这里挖宝的人被本地公安部门拘留。
在铳城不远处的草丛中,有一块纪录铳城历史的石碑,虽然路过长年的风化,石碑上的笔迹有些含糊,但仍旧能够看清上面刻着的“明天启二年”五个字样。既然铳城的创立是在清剿吴平六十年之后,那么明军在修建铳城的时候就已经对这里进行过平整和清理。这样看来,猎屿岛上有藏宝的大概性也就微乎其微,。
几许年来,到南澳岛上寻宝的人不可胜数,险些跑遍了南澳岛的每个角落,仍无法解开南澳岛的藏宝之谜。可是,也正因为这个未解的藏宝之谜,使南澳岛的漂亮风光凭添了多少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更多探询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