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奔向小康(上)(1 / 1)
“我也就是打个比方,脑子有病才会直接钱,不过将三班制(每天8小时)改为四班制(每天6小时)总是可以的吧?这样岗位不就多出了三分之一?如果觉得太闲的话,正好可以自学提高嘛!另外,号召女人回家带孩子、腾出工作岗位也是可以的嘛,这样又能腾出一些,而且对下一代的成长也有好处。??”,但李晖却笑着摆摆手,表示自己才没有那样幼稚。
不过话说回来,李晖的这些办法如果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肯定没法推行,就算勉强推行下去,也会因为损害经济竞争力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实施起来却并不困难,也不会有多大的副作用。毕竟现在中国的经济成分仍然以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为主,举国上下一盘棋,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国际竞争,规模效应因此被极度地放大了,再加上科技水平也仍有优势,如果不是西方列强搞贸易保护,分分钟就能将他们的大宗商品碾压成渣......
然后,李晖又抛出了一记足以让袁世凯瞬间安心的杀手锏,“而且我们国营农场的耕地也可以分配一部分出去,十几亿亩呢,即使按精耕细作的极限、一个劳动力15亩,那也能够安排近1亿人,足够支撑5年时间,何况水田产量高又难耕作,一般来说每个壮劳力分5亩就差不多了,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也是如此,那就是六七年、甚至七体用品、电子电器等与教育或者国防关系密切的部门专美于前,尤其是纺织、食品、玩具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是展迅,若非有它们吸收了大量的技校和中专毕业生,只怕失业大潮现在就该出现了。
轻工业的飞展使得华夏国民的生活水平迅提高,这从人们的衣着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虽然穿暖这个目标之前就已实现,但那个时候服装的供应量其实还是不足的,因此衣物上的补丁仍然十分常见,美观和舒适度自然就谈不上了。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一批大型纺织厂的建立,使得服装面料的价格暴跌到了之前的几分之一,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成衣也投入了市场,虽然对民间裁缝的生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对消费者们来说,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不知不觉间,中国人民艰苦朴素的风气渐渐开始消退,在衣裤上打补丁已经是受人嘲笑的“老土”行为,这引了不少干部的忧虑,但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无疑说明了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快提高。而中国民间衣着样式和色彩越来越丰富多样,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问题。
当然,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吃货帝国”来说,比起轻工业,农业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要更大一些。不过现在的中国城里人已经完全对农业的收成漠不关心了,因为不光是粮食多得吃不完,就算是鸡鸭鱼肉,也已经完全取消了配给制度,价格便宜、量又足,西方国家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