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徐州之战(308)(2 / 2)
而陈登在水利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让他大获成功,当然有一个名字当他提出来的时候,也是把刘澜吓一跳,桃花汛,这个因为是北方人,后世常常听说每年桃花盛开之时便是黄河泛滥之际,而这日子的汛期,被百姓称之为桃花汛,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南方居然也有这样的情况。
而陈登的水利工程以及灌溉设施,则很好的防御着类似的情况,不建议有堵水蓄水,还有疏通,在刘澜看到陈登的这些工程之后,简直惊为天人,因为这可以称得上是相当早期的的水库雏形了,只不过他所制作的规模就要小很多了,类似于湖塘,被后世称为扬州五塘。
而其中最大的陈公塘,其周长九十里多,灌溉面积千余倾。有此五塘,便可知广陵为何能够成为徐州首屈一指的产粮重地了,这已经仅仅是广陵没有像徐州其他郡县那样被曹操大规模屠城那般简单了,而是因为陈登修筑的水利设施,真正造福了当地的百姓,甚至在部署百姓家中都为陈宫立着生祠。
而他在广陵百姓口中的口碑甚至比刘澜还要高,对于此刘澜不会嫉妒,也不会害怕陈宫会不会是在收买人心,对于他陈宫和他所知晓的那些清官们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是真正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员。
当然曾经有一段时间刘澜因为义仓的事情虽然怀疑过他,甚至还派人去调查这些水利工程的情况,但是却并没有打消他的疑虑,道理很简单,水利工程只能说明他在这些事情上为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可义仓却又让他觉得在为民谋福利时,他犯下了大家子弟几乎都会犯的错误,就是太不把普通百姓当人了。
黔首这个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可能就是他对待广陵百姓的真实写照吧,当时的刘澜是这样想的,不然的话义仓之事为什么陈登不亲自督办?
但当广陵真相揭开之后,他才彻底明白自己误会了他,而那个时候他也到了广陵,亲自去参观了广陵五塘,不得不说陈登绝对是下过一番功夫才能够因地制宜兴建了这无座湖塘,首先要清楚广陵郡的地形,在他的难免是是烟波浩渺的江海沼泽。
所以不管是广陵郡内的城市也好还是亭里,他们悬着居住的地方,一定是地势较高之处,但地势较高的地方,往往意味着水源的短缺,可广陵却有并不是缺水的地方,而这才是真正困扰广陵郡百姓的关键原因。
而陈登显然便找到了一直困扰广陵百姓的根本原因,并建造了五座湖塘来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缺水问题。首先他便四处走访,并且在一些缺水地点发现,前人其实已经有想到蓄水的想法了,甚至有不少百姓利用广陵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在这些地方修筑了数以百计的塘坝,蓄山洪、积雨水,可是因为规模太小,所能惠及的百姓听不多。
四处走访之后的陈登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后他便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动广陵所有的人力物力将这些小块湖塘连成一大片,而这才有了现在功效最显著的陈登修筑的广陵五塘。
五塘的建立彻底解决了灌溉与桃花汛的汛情,当然真正惠及广陵百姓的还是从此以后广陵全军有了稳定水源,百姓不在因水而发愁,庄家也才能年年丰收,而起与都江堰会设立护堰官一样,陈登则特别设立了五塘从事的属官,进行五塘的官吏,一旦五塘出现问题,从大到小,一概问责查办。
这样的任命,保证了五塘的良好运行,也保证了自兴建起之后没有发生过一次汛期冲毁五塘的情况发生。
有此功绩,刘澜在找陈群接班人的时候,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的就是陈登,尤其是在他有了建立运河的想法之后,对水利有着丰富经验的陈登自然是首选之人,如果不是徐州之战,如果不是陈登的病情,运河可能已经动工了。
但是现在因为养病因为战争,陈登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机会了,可只要他病情好转的话,那么刘澜会让他在水利这方面继续干下去,甚至他还想着专门成立这样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水利,由陈登为主官,他相信,南方未来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就算日后夺回徐州,再次修建运河时,也完全可以交给陈登,让地方长官配合他就成。
而从徐州到广陵的水利漕运,则是刘澜一直最希望完成的工程,如果运河能够成功的话,那么他们现在可能已经要抵达广陵了。
大军一路南下,青州的士兵们个个脸上露出了疲惫的神态,这份疲态,是急行军,也可以说是从青州一路退往广陵的无奈,虽然必须要服从命令,可对这些七尺男儿来说,这样的撤退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耻辱,天大的耻辱。
他们甚至宁可与敌军拼死一战,也不想向现在这样窝囊撤退,可是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声音,他们只能撤?
撤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广陵是头马,还是秣陵是头,远离家乡对于这些青徐士兵们来说是痛苦的,在外乡他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好好地睡上一觉。
比起这些青州兵,徐州军就好很多了,毕竟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管是丹阳军从秣陵到徐州来还是跟着刘澜从辽东到徐州来的辽东兵,这样的转移对他们一点都不陌生,他们本来就居无定所,自然就不会在乎最终的落脚点是哪里。
甚至一些人更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况,最少可以保证不会有危险,不会在战场与敌拼死对决。
活着比什么都好,当然他们并不是怕死,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所以他们明白在什么时候拼命什么时候保命,现在他们之需要保住性命就行,只要逃过这一劫,之后会发生什么,用屁股都能想到,那时,就是他们反击报仇之时。</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