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徐州之战(199)(2 / 2)
这个时候的管统,其实已经彻底动摇了,跟着文丑十余年,他现在也不过是一名校尉,而这还是通过他自己杀敌建功得来,压根就没从文丑身上得到任何好处,所以说跟着文丑他根本就看不到前途。
其实这个情况他也早有耳闻,这文丑有些妒贤嫉能,当年的赵云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嘛,在文丑帐下一直居然是一名骑卒,最后转头了刘澜,结果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名将,虽然文丑一直都说赵云泯然众人,当时真没看出他有什么太大的能耐。
可他这番话从他口中说出来之后,是有多么的可笑。首先如果你真看不出来赵云的能耐,那就说明你没有发觉人才的眼光,那跟着你自然就没什么发展了,因为你连人才都发觉不了,又和谈能够得到你的提拔。
而如果这一切只是文丑为了糊弄大将军,把他问罪的话,那就说明是他可有打压赵云,一直让这样有能力的部下当着最不起眼的骑卒,这就说明这个人心胸不宽广,甚至还有些妒贤嫉能。
而随着与他接触的越来越深,他终于理解了,当初赵云为什么会舍弃更远发展的冀州而改投到刘澜帐下,首先他肯定是看出了刘澜未来有光明的前途,其次则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在冀州他没有出头之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自然就做出了改换门庭的选择。
而此刻,类似赵云的情况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袁谭在继任世子之位上不被他看好,可是就他能左右大将军的一些任命来看,也不是没有机会。
虽然他现在的情况还不可能左右局势,可他清楚,似现在袁谭这样拉拢各种人才的力度,到时候如果真的成了气候,那可就不得了了,一旦汇聚在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变得越来越多,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大将军还会不看好他吗?
很可能世子的继任会就此而改变,而如果袁谭真当上了世子,未来继任了大将军甚至是掌控了天下,他的前途,将不可限量,别说是文丑了,甚至可能都要力压文丑一头。
想着管统取下执笔,写就一封给予袁谭的回书,叫来亲兵,道:“你现在把我这封回信交给信使,让他交给袁刺史,就说我管统,从今日起愿为大公子鞍前马后,肝脑涂地。”
“诺!”亲兵接过书信告辞离开。
如果不是袁谭,管统是永远不会想改换门庭这种事情的,从本质上来讲,他和赵云是两类人,曾经不管赵云出于什么目的离开,他发出过对他的嘲讽,更多的把他的离开视作他在冀州没有出头之日。
可是当曾经嘲讽之人的情况出现在自己身上时,他发现,在面对一些事情上,人真的无法拒绝,都说成熟的表现是看他的自控能力,可是在诱惑之下,他失去了自己的坚守,但是他又否认着自己与赵云属于同一类人。
因为他从来也没有背叛,就效力的势力来说,他只是从军方,从文丑将军麾下转头到了大公子门下,而且还是在出任东莱太守之后,此刻他本来就已经隶属于袁谭,他的这个选择,就算是文丑知道了,也不会把他视作叛徒,甚至能够理解他的选择。
甚至文丑自己,可能都会羡慕自己找到了靠山,另寻了高枝,有些话虽然不比说的那么明显,可现在冀州的情况,大军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三位工资为了争夺世子之位水丑现在所在面临的现实,虽然他不愿面对,但他又必须为日后乃至于他的子孙后代去考虑。
而现在管统则无需想那么多了,一切都在往好的一面发展着,辽东的部队暂时无法回来,而他要做的就是寻找后钱的消息,就算今冬不消灭他们,来年也要彻底解决东莱的匪患。
~~~~~~~
在沛县,虽然因为张勋离开,曹操有些孤木难支,但因为刘澜一直没有什么动静,他依然率军驻扎在沛县城外,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但他其次,也明白如果袁绍再不攻打徐州,那他就只能离开了,他别无选择。
但是,在张勋离开不过三天之后,自从劫掠了粮草的赵云突然出现了,这个时候赵云出现,虽然不清楚他要干什么,但从他的袭扰之后就朝着徐州而退,曹操怀疑这是刘澜的诱兵之计,他用赵云为饵,目的就是让自己深入徐州境内,一是为了确保沛县的万无一失,二则可以与沛县前后夹击他们。
现在的曹操,在张勋离开之后,已经彻底没有了与刘澜正面对决的能力,所以对于赵云他直接放任不理,看他能耍出什么花样来,果然袭扰了几次之后,发现他不上当之后,赵云也就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挑衅。
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有寿春提供的粮草告罄,而从许都运来的粮草也难以为继,一道道噩耗让曹操愁眉不展,原本安枕无忧的局面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真的有些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坚持下去了。
张勋的离开他无话可说,其实如果不是他强攻沛县的话,他们可能早就离开了,而且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情况是,最初他们的设想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从一开始他的计划能实现的话,现在三家已经在瓜分徐州了,又哪能有再一次被刘澜围魏救赵得逞的机会?
现在面对着空荡荡已经是一片旷野的原寿春军大帐,曹操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坚持又害怕刘澜拿他撒气,不坚持又害怕一旦袁绍动手,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患得患失,这就是此刻曹操最真切的情况。
“去把郭嘉叫过来。”曹操这个时候能想到的只有郭嘉一个人,他想听听他又什么好的想法没有,这个时候如果他说要继续坚持,那他绝不会退缩,如果连奉孝也无计可施,那就只好撤兵了。</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