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徐州之战(148)(2 / 2)
曹操告辞而去,杨弘坐在帐内沉思不语,这时,坐在他对面的张勋终于开口了:“杨长史,这件事情你打算怎么做?”
杨弘看了张勋一眼,摇摇头道:“不好办,关键是灾民的问题,只要把灾民的问题解决了,我们留不留在丰县就都不是问题了。可是灾民的麻烦,该如何解决呢?”杨弘有些头疼,而张勋则没有接话,他对这些事情可没什么注意,不然的话,之前在曹操面前他一个字也没有吐露。
杨弘从矮几前提笔为袁术写了一封回信,灾民这件事情,现在能够解决的办法,除了官府放粮之外,还需要大家族慷慨解囊,而至于尽快攻打徐州这件事情,他在书信上也明确告诉袁术,让他放心,他们会尽快发起对沛县的攻势。”
书信写完之后,他把信交给了帐外传令士兵,让他以最快的速度把书信传递回寿春,务必要亲手交给袁术,毕竟这件事攻打沛县无关紧要,就算泄露出去,也无妨,可是要让那些大家族掏粮,无异于割他们的肉,很难很难,可是眼下寿春的情况,必须要尽快解决,像主公和他们这样的敌对,到时候事态只会朝着最为严峻的局面发展,得不偿失。
书信写完之后,杨弘首先给张勋看了一遍,虽然对于这样的政务他不愿多发表意见,只是看完后直接还给了他,但是他心中也有些了解了,这件事就是那些淮南的官员和大家族,想要让袁术来扛起安抚灾民的事情来,而袁术呢,却想着让这些富得流油的大家族来负担,这样就形成了僵持,所以杨弘这封书信,更像是各退一步的建议,双方各出一半粮食来赈灾,化解现在淮南的灾情。
虽然这个建议连杨弘自己都没多少信心,以袁术的性格,这件事他估计是不会答应的,让他掏出这么一大笔钱粮出来的可能几乎为零,可袁术不带头,那些大户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交粮出来,这件事最后恐怕还是不欢而散的局面更大。
不过就算这件事无法解决,可他的方案已经给出了,到时候他相信阎象会有更好的办法,如果真到了最坏的情况发生时,相信那些大家族也会坐不住的,那样一来他们也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私心了。
可他还真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到那个时候,说明淮南的局势已经到了最为恶劣的情况了,所以最好还是用他现在的计划,那样一来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会避免,不过不碰南墙不死心,人啊,不真到无路可走的哪一步,又如何能够醒悟呢?
袁术有着他不成熟的一面,但那些淮南的官吏们何尝没有着自己的私心?这件事情上但凡有那么一人大公无私的看待问题,一切都不会发生,但他现在能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阎象?他一点也不相信。
~~~~~~~~~~
曹操离开了袁军大营,在回去的鲁肃,他特意下了马车,换上了一匹战马,这样驰聘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窝在车厢里,连筋骨都变得僵硬了,如果现在就让他出兵,甚至是亲自在战场冲杀,只怕他连一刻钟都坚持不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操远离战场已经很多年了,倒不是说他不在带兵出征了,而是在也没有了亲自上战场冲杀的可能了,其实这个情况很多人都存在,袁绍袁术甚至是刘澜,像吕布这样的特例毕竟是少数。
虽然杨弘的建议说的很直接,可是这样一来势必打乱了他计划,使他对徐州之战有些信心动摇,要清楚沛县现在的主将正是他的老熟人陈宫,如果可能他比任何人都期望更早攻打沛县,可为了夺下整个徐州,他必须要忍耐,但现在的情况,让他在路上开始怀疑,徐州之战到底能否取得理想中的结果?
也许就像杨弘说的,沛县一场战斗,并不会让刘澜对现在的战略部署有多大的改变,可是却对他们的计划进行了全盘的推翻,尤其是万一刘澜在觉得他们蠢蠢欲动,是真正的威胁,一旦再一次对沛县重视起来,那他们可就再没有什么机会了。
这是最坏的结果,但却是目前必须要进行的事情,没有任何选择,一同驰聘曹操回到了自己的大营,毕竟两家大营紧邻着搭建,距离很近,很快就回到了大帐,在大帐前曹操翻身下马,亲兵将马匹领走,而曹操则返回头来说:“去把奉孝先生找来。”
曹操进入大帐直接回到内帐,不多时,亲兵在门外禀报,道:“主公,奉孝先生来了。”
“让他进来!”
很快,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进入了内帐,一身儒袍,面白无须,只不过却带着继续苍白之色,见到曹操的一刻躬身施礼,道:“奉孝见过曹公。”
远离了许都,就等于远离了酒精与美女,虽然吃住都比不了许都,但少了前面那两样,对郭嘉的身体还是多少起一些作用的,就像此刻,脸上病态的苍白色已经好了许多,其实像郭嘉这个情况,把他留在许都最好,可是曹操偏偏离不开他。
他的情况其实和现在的陈登如出一辙,如果郭嘉也能像陈登那样好生休养,身体还是可要调剂的,虽然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但最少能再续个几十年的命不成问题,可现在这样超负荷的工作下去,迟早一天,得被累垮了。
“奉孝啊,快坐。”对于郭嘉的情况,曹操早就有知道,这些年为了他的病情,曹操没少去找知名的大夫,但却没有任何一人能查出郭嘉到底犯了什么样的病,无法为他彻底去根,就只能养,可偏生郭嘉又是那么一个性格,这病自然也就一直没有好转,眼见他此刻精神状态不错,曹操连带着自己的心情也好了许多,最少不像刚回来的时候那么心事重重,一脸的阴霾。</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