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2 / 2)
但就在几天前,英国收到报告,有五艘商船在安达曼海域遭到人民军舰队的拦截。这个消息对英国的震动相当大,因为安达曼海域己经是印度洋的范围了,这说明华东将海上拦截的范围由太平洋扩大到了印度洋,这也就意味着印度到英国的航线将受到人民军舰队的危险,而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英国重要的资源、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输出地,一但印度到英国的航线收到影响,对英国国内的经济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时英国也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有人建议,应该马上再派出一支舰队,到印度洋护航,但经过英国的评估,认为护航的难度太大,首先是护航舰队的规模难以确定,舰队的规模小了,难以达到护航的效果,而如果舰队的规模过大,那么欧洲方向的防务怎厶办?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的规模庞大,但台湾海峡一战,共计损失了14艘战列舰,再加上纳土纳群岛海战,这个数字更是要上升到19艘,己超过了皇家海军战列舰数量的13强,对皇家海军来说,虽然不算是元气大伤,但也是重大损失,也不容再有失了。
而且就算是再组织一支不逊于远征军规模的舰队,又能如何?远征军不是己经全军覆没了吗?皇家海军是承受不起再来一次台湾海峡之战的损失了。
关建是到现在为止,英国海军部都不明白这一仗到底是怎么输的,虽然通过电报从战场上逃脱的军舰将士了解一些情况,但一来是逃脱的军舰数量太少,而且基本是驱逐舰,对战场的整体所知有限,发回英国的报告也说不清楚,因此要了解这场海战的全部情况,只有等到战争结束,恢复和平,华东将俘虏释放,才能够全面的了解情况。而在目前的局势下,盲目的再组织一支舰队到远东参战,并不是理智的选择。
当然英国内阁也专程为此向海军部进行咨询。其实台湾海峡之战的失利,海军大臣费舍尔和海军部也同样承受巨大的压力,毕竞这是英国海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在刚收到失败消息的那几天,议会里发起了一股要求费舍尔辞职的,而在英国海军部的门口聚集了10余万英国民众,向海军部大楼投掷石块、鸡蛋等。
但费舍尔毕竟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不易再对华东发动战争,如果这时再组织一支舰队去远东地区,孤注一掷,侥幸打几个胜仗,也许可以保住自己的任途,但这样的做法实在太冒险了,因此对内阁的咨询,费舍尔只表示,如果内阁下令再出动舰队,自己会服从内阁的决议,但不能保证胜利。于是内阁也彻底放弃了再动用武力的打算,转而认真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接受支付赔款的条件和华东谈判。
而就在这时,法国通知英国,准备和华东谈判,这也坚定了内阁的决心,做为国际的老牌玩家,英国人十分清楚,如果在失败已成定局,而己方有多名同盟者的情况,越早与胜利者举行谈判,损失越小;而越是落到后面,损失越大,因为那时胜利者的压力减小,自然要价更高。
现在荷兰己经首先和华东单独谈判,并且基本谈完,而法国也抗不住了,如果法国再和华东谈判成功,那么留给英国的可不是什么好局面,而如果和法国一起与华东谈判,至少还有一个可以帮忙分担压力的同伴,只是要与华东谈判,必须先说服国会,因此英国才请法国再等一天。
于是英国立刻在国会中进行讨论,而经过了激烈的辩论之后,国会投票,终于以多数票通过,同意英国以支付赔款的条件和华东谈判。英国立刻通告法国,而法国对这个结果也十分支持,毕竟多了一个同伴,当然是好事,起码可以一起砍价,少赔一点。
英法两国统一了意见之后,立刻展开了行动,两国当然不会主动向华东发出谈判的要求,还是要找一个中间人来调停,荷兰就是找德国充当这个调停人,但英法两国现在都与国的矛盾极深,正为摩纳哥危机而互相敌视,自然不可能找德国当这个调停人,白白送出一个人情,因此最终还是找上了美国。
算起来这己经是美国第三次充当调停的角色,前两次都没能成功,由其是第一次美国是怀着很大的期望,希望借这次调停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还在普茨茅斯举行了会谈,结果还是不欢而散;第二次更是只试探了一下就结束了;不过这次英法两国都同意接受赔款的条件,这也解决了调停的最大障碍,因此美国总统罗斯也再次接受了调停的任务,向华东发出了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