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千古未有的乱局(2 / 2)
在这种危局下,保证西军北军不乱,大宋江山才有能力熬过难关维持下去。
在沧北军威望无两的赵公廉尤其显得耀眼而重要。
那是沧北军抗击辽寇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领袖,是沧北十万大军充满战斗信心、保持稳定和士气高昂的关键甚至是根本,说赵公廉是保住沧北的不倒长城也不为过。其重要性,连幼稚而任性喜怒无常的皇帝都不得不忍气退让,只能耍些小手段示威和试探赵公廉的忍让底线,为下一步彻底清除赵公廉羽翼最终一把干掉做准备。
仓促调任高阳关路当总司令的宿元景宿太尉已经把情况报来了。
你瞧瞧奏折说的是什么?
补充河间府一带边塞的新兵全是年轻力壮的,微臣察之发现却是些无良之辈,可依为守边的军力只有原来的那点兵将。主体为无良汉子的新军虽然安分,在掌握,整训还算稳定,却最起码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战斗力,根本守不住边塞。
沧北四军州的形势却是让人欢喜。
将领报国壮志和信心十足。将士也士气高昂。
这里没有出现大量逃兵。将士们也没因为朝廷因财政困难没有及时奖赏军功而气愤,主流没有怨恨成侯独自升官军队却得不到实惠。军下同情沧赵老家的悲惨遭遇,体谅成侯的哀伤,痛恨海盗。
总之,炝北没有出现军心动荡。整体稳定。在这个危急时期,沧北军是保障北方最可靠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唯一让人不安的是,沧北百姓在此前的辽寇威胁和攻击纷纷南逃,到了空白的沧州绝大多数不愿意返回家乡了。沧北四军州成了一片片无人区,失去了人力和赋税保障,会增加朝廷的负担。好在成侯在清州果断推行分田政策来吸引流民来安家落户。其它三军州的官员也在积极想方设法恢复辖区人口。
至于沧州,
郑居大人把府城保护得很好,是县城官吏体系全不存在了,府城官吏也几乎死光了,只剩下郑大人、通判和军队将领,府城人口由往日的几十万繁华热闹,如今巨变成人口只有两万左右。
看来,郑大人领导的英勇抗击辽寇和海盗的大战折损太惨重。
沧州乡间几不见原居民,全是沧北或外地来的人。
因沧州官吏体系缺失,新调任官员和需要组建的管理队伍还没到位,郑居大人只能带军队维持府城事。乡间事顾不了。是幸存的沧赵家老太君见不得流民迁移来的混乱与哄抢,让赵庄所剩不多的庄勇出面努力一点点引导新民安居…..
臣拜访了赵庄。
其状甚惨。
庄堡残破不堪。庄外干涸的鲜血到处都是,烧毁的赵庄蒙难者和辽寇的尸体堆积成一座座骨山,骁勇抗辽名闻天下的赵庄人幸存者寥寥,满心伤痛,有心却还无力掩埋掉这么多尸骨,只能任其堆在那风吹雨打。血战的痕迹触目惊心。庄内更昌几被辽寇抢为白地。包括老太君在内都无衣缺食,只能靠成侯紧急送来的一些物资维持生存……
宿元景在写这个奏折时是悲愤的,对接手的这个职位感觉是那么无力。
他痛恨死掉的河间府知府,痛恨所谓的抗敌大功臣武双全大能臣郑居。是这二贼无能,敌来只知龟缩城而坑国坑民才导致河间府及沧州等高阳关路辖区落得如此凄惨。
但他在奏折一个不字都没提到郑居,只是隐隐约约暗讽。
朝廷和皇帝能不能读懂,会怎么做,不知道了。
他算得是位正直的好官,一心忠孝大宋,想干点正事,但也是个久混官场懂得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之道,遵守官场潜规则的封建官僚。想要他不顾自身的前途和性命安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反抗奸臣,伸张正气力挽乾坤,那是不可能的。
以前敢力挺赵公廉,那是赵公廉虽然资历潜官小位卑,但却是皇帝眼第一红人,靠山硬,潜力无限,未来的宰相,值得出头交好,而且还能得到皇帝欢心。
现在隐隐约约劝说皇帝和朝廷不要继续坑沧赵家族,除了气愤和正气,主要是他的工作必须要赵公廉鼎力支持。
他亲眼看到了赵公廉在沧北的威望和作用,不能对朝廷强调这一点以免皇帝越发忌惮,但心里有数。
若是朝廷搞不清边关状况,还是凭脑袋里想像来任性胡为,一旦逼得赵公廉倒台或主动辞职,奸臣们乐了,沧北军却必乱,那高阳关路的活没法干了,等着辽军杀进来吧。
沧北挡不住辽军。河间府这边的兵靠不住。沧州所谓的能臣郑居和部下骁勇军队是个屁,不,连屁都顶不,屁还至少能臭一臭敌人呢。
那么辽军铁骑能一马平川迅速南下肆意烧杀抢掠弥补抗金形成的巨大国力损失,快马三天能打到东京。
那时,悠然享受富贵的京城皇帝和群贼有乐子了演了。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最轻的。
在统治失控的混乱下,大宋根本没能力及时调兵保住京城,搞不好是君臣一起亡国当俘虏。
见识到了沧北军,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军,宿元景对高俅领导的所谓禁军劲旅嗤之以鼻,都怀疑剿海盗大功是不是真的,根本不敢指望京军能抗住凶悍如野人的辽军守住京城。
在这个时候,有人报告说梁山有重兵,暗示沧赵家族有可能造反,想蛊惑催促皇帝疑心大起赶紧灭沧赵满门?
这是什么?
这是唯恐大宋统治还不够乱,唯恐江山不倒的节奏啊!
这是其心可诛,是作死,找死。
别说傻瓜沧赵家族不大可能背叛大宋,那可是迂腐忠君爱国到被群臣和皇帝一步步坑得财富损失惨重,直到家破人亡根基被毁才愤怒吭声的人家,算明知赵公廉要反,只要他眼下不反,这个盖子也不能由揭开,否则是催逼着立即反。
白时从宿太尉的奏折读懂了潜台词。
他越发意识到大宋危急,越发惊恐,也越发嫉恨赵公廉,但却绝不敢这时候找沧赵家的事。不然,沧赵灭亡不灭亡不知道,他的麻烦猛然增大无数倍,相位真成了催命符。
梁山或许有不弱的兵力,他本可以不知情能逃避责任,偏偏这个田师把事情挑破了,真是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