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太有预见性了(1 / 2)
石油炼化的利润高,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年国内的成品油消费量不断上升,而国产成品油供应量有限,导致油价不断上升,海东那些精明的企业家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对于炼油行业也是垂涎三尺,希望能够有机会从中分得一杯羹。
冯啸辰知道企业家们的想法,还是听薛暮苍说起的。薛暮苍从极限制造基地成立开始,就担任了基地的负责人。如今因为年事已高,已经退居二线,但还是经常参与基地的工作,与阮福根等一干民营企业家关系甚密。
前两年,北化机、新阳二化机等大型石化企业就在力推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炼油装置,冯啸辰也为此而与国家计委等部门进行过沟通,希望国家能够投资建设这个级别的大型炼油厂,给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一个验证技术水平的机会。但是,如前面王振斌说的那样,国家无法一次性地拿出这么多资金,只能由各地方政府自己筹资建设小型炼油厂,大型装备没有用武之地。
阮福根等人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便提出可以由民间集资来建设一家大型炼油厂。他们的盘算是非常精明的,大型炼油厂的生产效率更高,出产的成品油在价格上有竞争力,再加上国内成品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建炼油厂绝对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然而,一家炼油厂涉及到上,有冯啸辰报出来的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了,一套设备是200多亿人民币,节省10%就是20多亿,这还不够吗?
“关于这件事,你们装备公司能不能递一个完整的报告过来,以便我向领导汇报。”王振斌说。
“完全没问题!”冯啸辰爽快地答应道。如果这件事能够促成,三套设备有700多亿的合同额,北化机、新阳二化机等一干石化企业还不得乐疯了?别说让他们递交一份报告,就算是让他们送上一卡车的报告,他们也会照办的。
徐振波看到冯啸辰和王振斌达成了共识,便问道:“这么说,你们都觉得咱们有能力应对国外的成品油竞争了?如果是这样可就太好了,我们可以答应国外的条件,用来交换很多对我们有利的条件。”
王振斌笑着指了指冯啸辰,说:“这个问题问我没用,要看冯总他们那边的能力。”
冯啸辰则是笑着应道:“我可以打包票,徐司长如果需要军令状,我也可以让石化设计院、北化机他们给你开出来。我们当年苦哈哈地从国外引进装备制造技术,就是为了应对今天的局面。给我们五年时间,我们肯定能把国外的成品油给打败,到时候就怕他们哭着喊着投诉我们倾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