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官制,新王爷(1 / 2)
朝廷对于西藏的治理,是通过驻藏大臣完成的。驻藏大臣拥有西藏一切重要事务的最后决定权,但并不直接管理藏政,说到底,朝廷对西藏的治理,是一种间接的治理。
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治理,西藏出现了什么问题、矛盾,必须累计到将近爆发的时候,甚至到爆发之后,才能被发现,并着手解决。就算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损失也已经造成,事倍功半,代价过重。
还有,如果西藏内部出现了对朝廷的离心力,也不能及时发现,未雨绸缪,预为之备。
改革西藏官制,关卓凡定下两个原则:一,改间接治理为间接治理、直接治理并举;二,削弱黄教寺院集团在政府的状态,且一直缺额严重,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这个情况,噶夏政府和驻藏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噶夏政府的噶伦们,忙着争权夺利,根本顾不上这些;驻藏大臣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在这个问题上,朝廷是精神分裂的:既希望外敌入侵西藏的时候,当地政府可以分担朝廷的压力,又不愿意西藏真正拥有自己的战力强悍的军队。
不过,实话实说,密宗深入人心之后,藏人的民族特性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藏人已经打不了仗了。那个曾经压得盛唐时候的中国喘不过气来的吐蕃,早已烟消云散,永远不可能复现了。
因此,瞻对之乱时,西藏举全藏之力,还是拿不下贡布朗杰,最后还是由汉员带队,才勉强把瞻对兵赶出了理塘。
关卓凡改革藏军,亦非为了增加藏军的战斗力,而是要把这支军队的指挥权,抓在朝廷手里,不过,用的名义,还是藏军战力低下,不能不大加整顿。
怎么整顿呢?嗯,仿绿营例,由轩军负责对藏军进行“整编”——这个,全国上下一盘棋,西藏也不例外嘛。
这样一来,藏军的改制,并没有像噶伦、译仓、孜康改制那样,直接祭以“朝廷”的名义,改制的结果,却比噶伦、译仓、孜康更加彻底,藏军的指挥权,完整地转移到了轩军的手里,也即转移到了“朝廷”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