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论鞑靼之战(2 / 2)
“太子殿下,教皇乔凡尼不同于他的上任教皇乌尔班。”
“他支持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拒绝承认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
“法兰西人希望西班牙衰落,在庇护教皇乌尔班子孙后,与乔凡尼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所以乔凡尼对陈大人和卜弥格教士很不顺眼,故意搁置他们,等到新教皇法比奥上位,才商议是否帮助大明,只是彼时代清已经占据中土。”
“所以陈大人才徒劳无功。”
幸好马宝拉着,陈安德差点又要冲上去,愤怒道:
“难道不是因为你替东虏人宣扬,说他们已经征服了中土,西方列国才不愿意出兵的。”
卫匡国有些局促,看朱慈煊脸色平静,又开口道:
“陈大人,我可不是什么鞑靼人的使者,据实而言而已。”
“我回欧洲是受汤若望教士所托,关于中土教徒礼仪相争,论及汤教士,他还是你们大明的大臣呢。”
“教皇乔凡尼严禁华夏传统,还是我回到罗马,教皇法比奥撤销禁令,从而召见大明使臣。”
柏应理和鲁日海劝和道:“陈大人,卫匡国说的都是真的,他真不是因鞑靼人出使。”
“我们本来是要和你一起回中土的,结果是教会的安排,才让我们与卫匡国一起坐船。”
“他回罗马,也是教会的要求。”
陈安德破口大骂:“放你家的意大利炮。”
“不是老匹夫到处翻译宣传他那本鞑靼之战,欧洲列国怎么会清楚我华夏根底。”
朱慈煊一直面带微笑的看着一群传教士。
不太在意传教士的来历。
不就是为了传教吗
东方还有比他这个天主降临之圣,更有资格被传教的君主吗
【卫匡国(一流传教士)】
【南怀仁(一流传教士)】
【柏应理(二流传教士)】
【康斯坦丁福尔康(二流文臣)】
十七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流亡国外的残明朝廷,缺什么,文臣。
这不就来了吗
这些有西方技术的传教士,简直是雪中送炭。
但等听到陈安德说的书,朱慈煊压住心中的火热,面色凝重。
“鞑靼之战”
潘璜见势,从收缴的传教士书信中翻出一本书,呈递给朱慈煊。
“殿下,应该是这书。”
朱慈煊接过,迅速翻看了一遍。
英译版他也能大概读懂。
【远离鞑靼地方,南方的中土人,他们在亚洲居民中最软弱无力。】
【摄政王死于1651年初,他是鞑靼人征服中土的功臣,他的英明、公道、仁爱及军事才能,赢得鞑靼人和中土人的爱戴。】
啪!
用力合上书。
朱慈煊气血涌上头,气极反笑。
“哈哈哈。”
“哈哈,剃发易俗的多尔衮仁爱公道。”
“造成江阴嘉定的摄政王有爱戴”
砰!
朱慈煊第一块板砖砸向卫匡国。
卫匡国应声倒地,双手撑地,正要站起来。
朱慈煊已经夺过陈安德腰间的玉笏。
一下下猛击卫匡国。
卫匡国几番想要挣扎起身,都被朱慈煊砸倒。
直到头上流出鲜血,仍未停手。
什么曹操,什么孙可望。
在东虏跟前,都是大明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