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刘奭改革 重用宦官(1 / 2)
刘询是个无比务实的皇帝,大概这跟他民间生活经历有关,不过我个人感觉,还是他本身的性格使然。
这个人稳重,谨慎,绝不拿自己的工作开玩笑。宣帝一朝,长安做出的所有的决定,几乎全都是开会之后的结果,因帝王个人冲动而导致国策失误的事,在宣帝朝几乎没发生过,包括国之大事,战争。打还是不打,开会,论证,探讨…结果都看到了,没对匈奴动武,堂堂呼韩邪单于却来投降了。
霸道讲,以吏为师,吏基本等同于刀笔吏,就是严刑酷法,就是震慑;王道讲,以儒为师,仁爱天下。刘询说,大汉的治国之道,乃霸王道杂之。霸道在前,确保你听话,确保国家稳定;王道在后,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刘询是个实干家,所有的华而不实都被他摒弃,如果把刘询这句话抽象总结一下,那便是,以民为师。理论性的话,刘询就说过这么一句,但两千年中华帝国史,被这一句话说死了,后世的人再怎么变革,也没跑出这句话的手掌心。如果刘询站在云端俯瞰后世帝王千般变化万般折腾,他只会感觉到寂寞。帝国制自秦始皇起,到汉宣帝刘询时期成熟。中国制度史如讲承前启后,汉宣帝当列第一位。
刘奭即位了,他认为自己是个儒者。仁者爱人,即位不久,刘奭下发利民诏书数道,包括:各地方政府、诸侯国以及长安的皇家园林,如果有财政结余,优先赈济贫民,贫民家产在一千以下的,要赠送或借贷给粮食和种子;
太官(御膳房)减少菜品、皇家乐队裁员、皇家马场售卖部分马匹,节省出来的财政预算,用以支持民间对抗传染病;
取消盐铁专卖,国家放弃这两项收入,民间可自由制贩盐铁,用以降低价格,让老百姓受益;(不过这个政策只实施了三年…)
减轻刑法量刑,删除大量死刑条款;
放弃武皇帝时期所立珠厓郡(今海南琼山),减轻国家负担;
等等。
刘奭听说琅琊郡(今山东青岛一带)有两位大名士,王吉和贡禹,为当世读书人所推崇,于是派人请两个人来长安。
这位王吉并不是陌生人,他是当年昌邑王刘贺的老师,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高知名度,这个人前文出场过。王吉和龚遂是刘贺的昌邑帮众臣唯二保全性命的人。龚遂后被宣皇帝任命为渤海郡太守,因工作出色又调回长安任水衡都尉,卒于任上;王吉后被任命为博士谏大夫,但宣皇帝认为他是书呆子,太迂腐,没拿他太当回事,王吉失落之下辞官回老家琅琊郡,贡禹则是王吉的老朋友。
王吉老头在来长安路上发病身亡,只有贡禹到了长安。
贡禹老头前前后后讲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宫女太多了,应该都裁掉,节省费用;宫里的衣食住行规格太高太浪费,应提倡节俭;武皇帝设人头税从三岁起征,致使很多贫民因为交不起税,生了孩子不敢养,应该改革…等等,应该说贡禹心态很好,意见也很对,并没有失职。
刘奭很认真采纳了贡禹的意见,各种节省费用的规定很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人头税也改为从七岁起征,征到二十岁为止。
贡禹还曾经建言废掉货币,用粮食和布帛做等价交换物。亏得刘奭脑袋没发烧,拒绝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贡禹成名很早,却一直混在民间,在暮年的暮年才来到长安做官。因为一个提出废掉货币这样让人无语凝噎的意见的人,宣皇帝一定是不屑一顾的,宣皇帝一直说,欢迎读书人,严防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