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频言情 >西汉爆浆史 > 第146章 刘据被迫造反 长安事态紧急

第146章 刘据被迫造反 长安事态紧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个动作相当于把刘据的事定性了,就是造反。

不过刘彻这封诏书内容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

“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橹就是盾牌。诏书中没有提到刘据的名字,只有反者二字。而且说尽量不要贴身肉搏,少伤人,不要让人跑出去。好像有字外含意。刘彻一贯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也是尽量这么做的,杀女儿杀外甥杀丞相,刘据已经被定性为造反了,造反者当诛。刘彻的意思好像是想保住刘据的命,但是又不好直说,所以提醒刘屈髦,不要伤害刘据。

谁知道,可能是我又望文生义,胡说八道了。

随即刘彻下令,回长安,同时火速命令附近各郡县,抽调兵力,驰援长安。

儿子长出息,会造反了,老子奉陪到底。

长安城内刘据也没闲着,继续增强自己的兵力。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刘据如果一个人战斗还好,只要一找外援,就感觉外援不够。未央宫和长乐宫的警卫队并没有多少人,刘据觉得太少,于是又把长安监狱里的犯人们都放出来了,分发兵器武装成军。犯人上战场是老传统了,也不足为奇。刘据还觉得不够。长安城内军队很多,首都戍卫队的南北大营,南军跟着刘彻出去了,北军还在;还有长水营和宣曲营,这两个地方驻扎的是匈奴骑兵,由投降过来的匈奴人组成,战力很强。

刘据派人去北军大营和长水宣曲营,假传圣旨,把这三支大军诳过来。只是没有虎符,很难讲能不能调动,刘据只希望这三支队伍的指挥官不要那么坚持原则。总之长安城所有能打仗的人,刘据都想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就做到最大,此时的刘据绝对不愧为刘彻的儿子。

刘彻没有马上回城内,局势不明朗,长安很危险。他在城西的建章宫坐镇指挥。

刘据的人到了长水宣曲营,宣读圣旨,命令两营内所有军士全部归太子节制。

匈奴人在汉朝没什么发言权,他们虽然怀疑这道圣旨来路不明,但是也不太敢反驳,人家让干嘛就干嘛吧。

两营的指挥官正准备集结队伍时,从营门外冲进一个骑士。来人高喊道,圣旨是假的!不要听!

来人没有停马,经过刘据派来的人时,挥剑将其斩首。

此人是从建章宫奉命赶过来的,刘彻身边的侍郎,马通。

马通命令匈奴人不要轻举妄动,等待皇帝调遣。

北军大营指挥使任安(司马迁名篇《报任安书》的那个任安)也接到了刘据发来的假圣旨。

任安恭恭敬敬跪接圣旨,然后退回营里,关上营门,再也不出来了。

任安实在没有办法。

他如果帮刘据,那刘据败了怎么办?如果帮刘彻,即刻出兵把刘据抓住,那万一真如城里的传言,皇帝在甘泉宫出事了,后果更可怕,刘据肯定要杀他;再或者,爷儿俩今天闹矛盾,明天和好了呢?他作为一个外人,还是置身事外的好。皇帝发来命令就听皇帝的,皇帝没命令就静观其变。

任安想得不错,只是事情的结局,他的命运,他决定不了。

大军都调不来,刘据无奈之下,逼自己出了一个下策,也是唯一的对策:强行征兵。

强行把长安城各家各户的男丁都拉出来,让他们为自己冲锋陷阵。

刘据集结了数万人,等待刘彻的军队前来---或者是和谈的使者也说不定。

和谈的没来,军队来了。

丞相刘屈髦任最高指挥官,两个副手,侍郎马通,大鸿胪(之前叫大行令)商丘成。

两军在长乐宫门前接触了。

刘彻之前命令尽量少杀人,可是真打起来怎么顾得了这个,你不杀他他就杀你。

长安城血色弥漫,恍如人间地狱。

武装冲突一直持续了五天。刘据越来越处下风。刘屈髦的兵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刘据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平民,战力太弱,而且由于舆论导向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刘据造反了,所以刘据的人倒戈的特别多。

刘据决定逃跑,长安不能再待下去了。

刘据跑到南城门,南城门的执勤官叫田仁,他接到的命令是紧闭城门,不放任何人出城。

田仁知道城下喊话叫开门的这位就是太子刘据。田仁的想法和任安一样,让他在刘彻刘据父子之间作出选择,他不知道该怎么选。

田仁总觉得爷儿俩冰释前嫌的可能性很大,刘据依旧会做太子。他这时如果把刘据扣下的话,到时候刘据即位,他跑不了一死。

田仁也横一横心,开城门,放刘据跑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