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安南国主(1 / 2)
第十四章安南国主
升龙府。
乃是原唐安南节度使所在。
唐末高骈为抵御南诏入侵,修建罗城。号称大罗城。
后来李朝迁都于此,李朝为陈朝所篡,亦是陈朝王廷所在,城二十五里,户口数十万,乃是安南第一繁华之所。
从云南回来的陈国峻正在向安南新上皇禀报云南之行的种种情形。
安南上皇说道:“这么说,你觉得虞醒是难得一见的英雄豪杰?”
“正是。”陈国峻说道:“此等人物,如果没有起势,自然不惜一切代价扼杀之。决计不要想能为我所用。而现在已经起势了。只能交好,不能为敌。”
“与虞醒交好,区区数十万石米粮,又算得了什么?”
“陛下,臣以为皇叔此言差矣。”另外一个大臣出列说道:“无论多少米粮,都是民脂民膏,不知道多少家的赋税,才能有五十万石之多?”
“且不说,虞醒此人到底如何?是不是真如兴道王所言,乃是天下不世出的人杰。”
前文说过,陈朝以宗室为根基。
当权之人,全部都是陈家。
此人也姓陈,血脉不如陈国峻近,名叫陈庆余。也是安南国内有名的大臣。
“付出代价的是朝廷,与虞醒建立私交的,却是兴道王,今后云南有事与否,似乎系于兴道王一身。”
“兴道王,当真是好算计。”
“臣已经解释过了。”陈国峻面色越发冷峻,“我朝不适合与云南公开建立联系,只能以建立起私人联系。臣出使云南,自然义不容辞。”
“非为谋私。”
“至于五十万石粮食的价格,这个价格,按升龙的粮价,每石大概赚五十文到一百文之间。即便按最低也可以赚两万五千贯,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少了。”
“另外,这其中也有臣的一些小算计。”
安南上皇说道:“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算计?”
“其实是阳谋。”陈国峻说道:“云南矿产多,而平地少,粮食问题很长时间是解决不了的。如果我安南能平价供给云南粮食,将来两家一旦有事,我们断粮,由不得云南不屈服。”
“这是谋国家之利,其实寻常商贾之才,岂能明白?”
陈国峻目光淡然扫过陈余庆,鄙视之意,溢于言表。
陈庆余低头不敢说话。
陈国峻继续说道:“如果那位觉得有问题,这五十万石粮食,我陈国峻还是能筹措出来的。”
“就不劳朝廷了。”
“好了。”安南上皇说道:“这是国家的事情,怎么能让你一个人出力。”
“陈庆余。”
陈庆余立即出列说道:“臣在。”
“这一件事情,你来办一定办妥当。”
“臣遵旨。”陈庆余立即行礼道。
安南上皇说道:“国峻,刚刚得到的消息,阿里海牙从大都回到了。他人来没有到江陵,各种军令已经到了。这个荆湖行省都动了起来。”
“我估计这一次,鞑子出兵,以荆湖为主,征调江南各路新附军。”
“人数最少在三十万之上。”
“虞醒有多少人马?”
“他真能抵挡得住吗?”
陈国峻沉思片刻,“我在昆明观察,云南六军加虞醒直属班直,总数不会超过十五万。而且其中有很多编制不满编,而今虞醒实际兵力,大概十万上下。分散在各地,恐怕能集中起来的兵力,不过五万上下。”
一听这个数字,安南上皇顿时皱眉。
人数相差太悬殊了。
虞醒之前虽然有一战两万破十万。但是所有人都不相信,虞醒能再来一次五万破三十万。
在此之前,虞醒是无名小卒。
汪良臣说到底是有一些轻敌的。
更不要说,汪良臣的能力也远远不如阿里海牙。
而今却不一样了。
有汪良臣前车之鉴。阿里海牙决计不会轻敌。
再想出现,这种悬殊大胜,几乎不太可能了。
“但,”陈国峻说道:“贵州之地,自古以来不通道路,群山险阻。我以为,虞醒破阿里海牙不易,依山而守,却是不能。”
“一旦战事长期化。”
“云南最需要的是什么?”
“粮食。”
“那时候,我朝一举一动,能左右贵州之胜负。”
“到时候,我朝就能做很多事情,比如降公主于云南。”
安南上皇心中一动。
他是比较相信陈国峻的能力。
陈国峻的能力,在陈氏宗室中,是首屈一指。
陈国峻对虞醒的判断。他也是相信的。
虽然虞醒不可图,但是他还是想做更多的事情,从而影响云南。如果能成为翁婿之国,那就再好不过了。通过公主影响云南内部形势。
甚至让云南成为安南的附庸。
至于虞醒有妻子儿子。
作为成大事之人,那都不是事。
“国峻之议,正合朕心。我们就坐观成败。”
众臣纷纷行礼说道:“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