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 89 章(1 / 2)
十石!
清朝1石=180斤。
10石≈1800斤!
在场除了纯粹不食人间烟火的, 谁能不知道亩产十石代表着什么。
有人怀疑自己耳朵听错,比如庄亲王, 他失态地作出掏耳朵的动作, 提出质疑:“请问二阿哥,当真是十石?”
民间有言:“百亩之产,入租百石。”
很多地租百姓并不能获得其中一半, 但即便按照对半租,清朝南方水稻平均亩产在两石左右, 即三百五十斤上下。
又有康熙年间《江阴县志》言:“麦、菽、黍、稷亩二石。”
其他粮食亩产也差不多这个数目。
这个什么红薯一亩可产十石?他们怀疑二阿哥报错了, 海外人的粮食有那么好吗?
胤祉当初得到消息时也很吃惊。
他非常相信额娘,海外有很多好东西,比如玻璃、机械钟等等,但也是头次如此震撼于海外关于民生还能如此借用。
亩产1800斤的红薯并不是实验地中的最高成绩;通常来说, 春薯亩产平均在2000斤左右, 夏薯1000斤左右。
红薯在京城一般只种一季, 在春天播种, 又叫春薯;但在丘陵山地, 可以在麦类、豆类收获后栽插,夏天播种,又叫夏薯,通常为一年二熟, 年亩产也等于2000斤左右;再往南的地区,有的一年四季都可种红薯, 产量也不定,但只可能更多。
且额娘说了, 红薯的亩产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多培养一点农学方面的人才, 不止是种地的农民, 还有专门研究农事的学家,类似于写《齐民要术》那种,比那更专精,保守估计,亩产可以超过五千斤。
甚至于更多。
假如能够真正做到让百姓衣食无忧,胤祉的心在扑腾扑腾跳,只听他回:
“确实是十石。”
给予肯定后,又道,“今年京外皇庄春季播种的红薯已有收获,本来是打算万寿节献给汗阿哥当作寿礼,但小五小六把这橡胶先抖了出来——”
胤祁胤祝当然也知道红薯很重要,但红薯主要是额娘与二哥他们的功绩,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他们与额娘一块儿参与的是橡胶,尤其是橡胶塑化,在额娘的远程监督下,一点一点制作出来的。
胤祝抿了抿唇:
“橡胶也很重要。”
胤祁忙帮他漂亮收尾:“在天下百姓都能填饱肚子以后,橡胶当然重要。”
“说得好!”开口的是裕亲王福全,他面向康熙道,“如若这红薯真如二阿哥所言,那天下人必然不会再饿肚,此乃天下之福,五阿哥六阿哥也是有福之人。”
先是牛痘,又是红薯,随意一件让人终生受益,这马佳氏怕不是祖坟冒青烟了吧?他们葬在什么风水宝地。
福全从不参与皇子争夺之事,但因上次噶尔丹的事情,让他觉得只要不是大阿哥便行,毕竟他也是皇子皇孙走过来的,现在还是亲王,也可以有自己的喜好。
只是喜好不明显而已。
福全平等地看重其他任何皇子,包括与大阿哥有竞争力的太子,也包括与大阿哥有竞争力的二阿哥一家。
如今二阿哥他们有这么重要的发现,便为了这大清,也值得夸奖。
常宁看了眼自家二哥,也难得真心对康熙羡叹:“还是万岁爷让人羡慕,家里有这么多个好小子。”
对比一下,自己家的几个,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
其他人也跟着裕亲王、恭亲王一起向皇上道喜祝贺。
太子与大阿哥跟着众人一样。
他们虽然很不愿胤祉立下去这样狂收民心的大功,恨不得立功的人是自己,但这种有利于稳固大清江山社稷的事情,也让从小收到要当好大清的太子/巴图鲁他们,多多少少有点正面情绪。
要知道,康熙朝战乱与天灾非常多,而这些归根到底,受灾的都是百姓,一旦遇上,化作吃不饱穿不暖的流民都算是好的。
有了亩产十旦的粮食,不知能够救下多少人性命,让大清更繁荣昌盛。
两人用复杂的眼神看向胤祉,胤祉回他们轻轻一笑。
并无骄傲炫耀之意。
事实上,胤祉并不贪图甚至有一些重点强调那位陈姓发现人,已经让他们刮目相看,若轮到他们,可能做不到如此,大概率会把更多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让人酸却也让人服!
康熙扫了双胞胎一眼,笑回:“二哥说的极是,既然这红薯已经收获,长瑞,让皇庄的人明天早朝献一些进来。”
“儿臣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