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线番外 洛无疾开拓西域1(1 / 2)
西域。
这是中原人眼中的不毛之地。
即便是前往过西域的人都说那里极其的瑰美,有巍峨的雪山、潺潺的溪流、苍翠的森林以及无数适宜耕作的土地,但根本改变不了观念。
就连河西走廊上都不愿意迁徙,更不要说数千里之外的西域了。
长安城里的百姓说:“西域的人不会说雅语,没有雕廊画栋,屋檐齐飞的建筑,没有诸子先贤的典籍,没有巍峨八主的神庙,没有三皇五帝的祭祀,最重要的是,不明白什么叫做素王在上,唯有黑暗和蛮荒,那不是人能够生存的地方啊。”
直到皇帝刘彻任命无双侯洛无疾镇守西域,天下人的观念才发生了一点改变。
皇帝和洛氏一同在民间宣传着:“无双侯可是未来的昭公,是洛氏的家主,他愿意到西域去,纵然曾经荒无人烟,但日后定然不是完完全全的黑暗和蛮荒。
听说数十年前无双侯的先辈就带着族人去过西域,还在那里留下了子嗣,数十年过去了,还在蛮荒之地祭祀着素王上皇。”
……
洛无疾前往西域,自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西域都护府的级别是凌驾于郡之上的,这从另外一座辽东都护府的设置就能够看出来。
辽东都护府下辖郡、王国以及义从军队,辽东大都护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在大汉这种郡县二级政治结构中是前所未有的。
刘彻对西域都护府的初步规划是建立一个无双侯国和都护府的治所,先在西域站稳脚跟,有驻军的地方,至于郡县的建立在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想要让一片土地自古以来,不是在书上指手画脚一下,吹个牛就能够做到的,更不用说西域本就有比较强大的土著居民。
尤其是洛氏选定的立足之地伊水河谷,水流充沛,土地肥沃,既是上好的马场,又是上好的农耕区,是西域乌孙大国所在。
这不是那些总人口不过一两万的小国,而是一个很强的西域大国,鼎盛时期有百万人口,是仅次于匈奴的强国。
即便经历了连番的分裂战乱,乌孙国依旧有数十万人口,不容小觑。
而且最关键的是,从长安到乌孙,有足足七千里的路程,远远超过了昔年漠北大战时的距离。
如此遥远的距离,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国家都难以完成力量的投送,在这个依靠牲畜的时代,想要依靠汉廷供给粮草,加上路上的人吃马嚼,把汉廷全卖了都不可能。
在姬昭所在的世界中,历代王朝对西域都是羁縻统治,西汉时期不多说,可以说是羁縻中的羁縻,基本上依靠武力恫吓和和亲公主来施加影响力。
班超三十六人通西域,然后终生都在平叛的路上。
大唐武力昌盛到极点,动不动灭国亡族,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国,行军四个月,跨越五千里,史书记载,“不作休息,半日而下”。
这么巅峰的唐军,面对时降时叛的土著,同样没有赶尽杀绝。
这难道是老祖宗们善良可欺吗?
还是古人的智慧不足呢?
都不是!
老祖宗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没办法,中原大军派过去的代价太大,获得的收益又太小。
大唐安西军,已经是出现在西域最强的势力,但仅仅那么一点安西军,都需要中原的支援才能维持,数十年的时间,根本就不足以建立稳固的统治。
经常旅游的人,见到各地的山川地势,就会明白想要真正的建立统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洛氏自然不满足于羁縻统治,洛氏的目标是占据那里,再不离开,那就需要一片真正的可以栖身的土地。
以现在的汉廷,征讨西域,如果是一场大战,能派过去的甲兵,可以达到十数万。
但是常驻的兵力,不会超过三千,这个数量的确不算少,打匈奴的一个王部都绰绰有余,但是打乌孙不够。
因为乌孙国以逸待劳是守城,而且乌孙国的甲胄同样多,作为沟通东西的要道,天山北麓的必经之路,乌孙国是真的富。
若不是乌孙国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即便是洛无疾也不愿意带着数千的甲兵去送死,胜一场容易,灭一国容易,但是立足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