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1 / 2)
(本章为序言,作者写作初衷,略长,真正故事开始在第二章,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过到第二章)
长夜漫漫,我在窗台循环听着一首歌曲《英雄寞》,陷入了沉睡。
迷迷糊糊地,仿佛进入了一片光亮中,只见一个背影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风姿飘逸,正是诸葛孔明。
我有点恍惚地上前拜道:“拜见孔明先生。先生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是令人钦佩之至。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转过身来回礼,“我云游至此,谬赞了。可惜我大业未成,深感惭愧。”
我有点愤愤不平地说道:“后世之人,只知成败论英雄,因为先生北伐失败,竟然说先生不知兵,治军为长,奇谋为短,将魏延的子午谷之计搁置不用,导致北伐无功。”
诸葛亮听完哈哈一笑,“不是我不懂兵略,是我肩负大汉重任,不敢轻易冒险。我也知兵法云兵者诡道,须正奇相合。只是兵法还说过,善于用兵的人,首先需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常胜者总是在战前经历了周密的分析、比较,认为占据了更多有利的条件,战则必胜,之后才交战。而常败者总是思虑不周,认为有机可趁就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我屡次稳扎稳打,徐图以陇右为根基再进中原,就是这个缘故。魏是大国,良将众多,与高手过招,稍有不慎,满盘皆输。昔日我不纳魏延子午谷之计,便是我通盘考虑后,觉得我军可乘之机不足,贸然攻下关中长安而又难以坚守,实在是不智。
为将者,在乎的是城池夺取、战斗的胜负,而为帅者,更需长远考虑。我军如此,虽然难以速胜,却也不至于速败,只需徐徐进取,等候时机。但可惜天不假时,如果再给我十年之期,我定能恢复中原!”
我听完作了一揖,“先生之心有识者皆知。古之名将者,都有强大的后方支持,战神白起背后是强大的秦国,兵仙韩信背后站着刘邦和萧何。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后盾,这些名将才敢于屡出奇谋,因为他们知道,失败的代价并不可怕。
但是先生呢,主政时蜀汉接连经历荆州之失和夷陵惨败,先主刘备的精兵猛将死伤殆尽。先生主政初期,甚至连南中的叛乱都无力镇压。这时的蜀汉不要说为北伐提供强大后盾,甚至已经有了亡国的危机。
先生这时再次临危救难,身兼统帅、后勤、理政要职,等于一人同时承当了刘邦、韩信、萧何的职责。可就是这样一副烂摊子,不出数年,先生就将蜀军训练为天下精锐,数次北伐,在魏境来去自如。打的兵马钱粮数倍于蜀的司马懿畏蜀如虎,坚守不战。虽然司马懿有养寇自重的嫌疑,但是如果司马懿真有信心决出胜负,他绝不会一直坚守,自是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先生身担国家重任,自然不会轻易冒险。因为没有强大国力支持,那就是军事赌博!所以先生稳扎稳打,不求速胜,但求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求天时机遇,趁势进军。只可惜天不假年,最终败给了命数。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先生在军事武功上的成就造诣!
后世王朝追封先生为武兴王,入武庙与韩信、孙武等兵圣并列,不少兵法名家也对先生推崇备至。只是无知之人,只晓成王败寇,不解其中深意罢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身后虚名而已,何足道?我非好战之人,之所以研习兵法,无非是希望恢复大汉江山,让百姓重新过上安乐的日子罢了。”
我听完,仍是气愤填膺:“先生一心为国为民,后世还有些不知所谓者,说先生为一己之恩,穷兵黩武,是愚忠。以一人之力,妄图逆转历史潮流,是不识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