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017 投资(1 / 2)
另一方面, 秦浚生确实是在家等了一天,只不过他整个七月一天都没闲着。
7月5号,这天是他查出白血病的整第三个月。经过了骨髓移植手术,林薇的造血干细胞发挥了救命的作用。
他的血小板数量第一次恢复到了100×10^9/L以上, 达到了正常人的指标, 于是申请出院, 回家休养。
到了家里, 爸妈给他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宴会。妈妈把妹妹秦珊珊接回了家, 连远在香港的爷爷奶奶也回来给他祝贺。时隔三个月,全家人终于吃上了一顿团圆饭。
上了桌, 刚结束中考的秦姗姗小朋友挨着自家哥哥坐下, 一脸委屈巴巴道:“哥哥,妈妈说你不好起来, 她就没心思照顾我参加中考, 还把我送到三叔家住了三个月,让三婶监督我的学习。我在三叔家一点都不开心……我真的好想你!好想回家!”
他感到几分抱歉, 本来他答应了辅导妹妹中考, 结果因为生病耽误了。于是答应了妹妹:“等哥哥好起来,你想去哪里, 哥哥就陪你去哪里玩。”
“说定了!我想去日本的北海道海洋馆!”
秦珊珊伸出小手指, 拉了拉哥哥的手。她最喜欢去各家海洋馆看海狮海豹和海豚, 觉得它们胖乎乎圆滚滚很可爱。
几天后,全市中考放榜。秦珊珊小朋友考了618分, 全市第18名, 稳稳当当过了一中的录取投档线。
但中考成绩刚出来一天, 妈妈又把妹妹送回了三叔家。原因是秦珊珊实在受不了家里的“无电生活”。
爸爸妈妈说:为了防止白血病复发, 哥哥不能接触任何电子产品, 连家里的电视电脑都是能不开就不开。生怕一点点的辐射影响到哥哥的病情。
秦珊珊才15岁,正是刷抖音看男团看韩剧的年纪上,一整个暑假不能玩手机电脑,她哪里受得了这个?
她只好回到三叔家去,毕竟不能打扰了哥哥养病。
***
到了7月12号,秦家又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王选林王教授:他是秦家金融投资集团的总顾问,毕业于牛津大学国际贸易系,头顶国内许多大学商学院的荣誉教授头衔,同时也是秦浚生的金融学启蒙教父。
王选林来秦家做客,主要是和老朋友秦秋云商量事宜:投资白血病相关的项目,这也是为了秦浚生的病情着想。
秦家经历了这一遭劫难,每个人的生活都和“白血病”三个字捆绑在了一起。
秦秋云虽然是身家百亿的顶级富豪,可是俗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老病死四个字,万般皆不由人。
他差一点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走向死亡。如此一来,他就萌生了投资白血病研究项目的念头。
秦浚生也跟父亲商量:“爸,我住院期间,看到了许多人因为白血病死亡。年纪最小的比我还小两岁,年纪最大的也不过四十几,他们苦苦挣扎着求生,可死亡还是降临了。”
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么幸运,可以等到自己的骨髓匹配者。
很多白血病人在没有等到骨髓匹配之前,都是靠靶向药和化疗在维持着病情不恶化。
但是化疗会损害身体,一瓶靶向药三万多元,就算有国家医保报销一部分,白血病人一年都要花掉三十万的医药费,有几个家庭负担得起呢?
他有林薇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别的白血病人,只有在病情最险恶的时候,才能舍得吃一片天价药,一天天勉力支撑着,谁都不知道未来会走向坟墓,还是光明。
因此,秦浚生产生了两个投资想法:
①资助国内的药物研发公司,开发廉价的癌症靶向药,尤其是白血病方面的药,以此降低癌症病人的治疗成本。
②资助国内的医药设备研发公司,让癌症基因早期检测设备,可以惠及更多的医院和家庭。
比方说:香港那边就有一家叫做仁和的超早期癌症基因检测公司,可以通过呼吸来检测人体内的癌细胞病变。只是检测一次花费不菲,没几个富豪用得起。
医疗设备和药物的普及,向来都是个社会难题。他希望自己可以发挥一点作用——
“爸,我已经不幸得了白血病。我希望我将来可以做一点事,让下一个癌症的悲剧不再发生。”
……
秦秋云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因此,他请来了合伙人王选林,和他敲定了一些投资项目,主动从自家账户上拿出了20个亿,分别投进了癌症药物研发与癌症检测项目中。
医药开发研究项目——向来是个长期才能看见回报的投资领域,可能要几十年的研发才能回本。短期内就是赔本赚吆喝。
秦秋云是个金融投资学大师,当然明白这一点,他这一次的投资没有任何利润可图。
然而,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必须要为儿子去做的事。
***
王选林和秦秋云商量完了几个投资项目,回头就去了书房,和徒弟谈了谈人生规划。
窗外的雨不知何起下了起来,师生两人,两壶茶,18岁与48岁,聊的却是生与死之间的话题。
回顾前三个月的人生,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真正是恍如隔世,要问秦浚生最明白了什么,那就是由病生悲悯心。
“王老师,从前我觉得,毕业后,接手父亲的产业,让秦家铺开的商业帝国更大更强,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价值和目标。”顿了顿,他有些自嘲道:“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也没时间再去考虑遥远的未来,可能我根本活不到大学毕业。”
王选林叹息一声,秦浚生是他的关门弟子,其实他很有管理投资方面的天赋,他不光是学习好,接受信息资料方面的嗅觉也很敏锐,可谓是千里挑一的商业奇才。
可惜他有白血病,就算眼前闯过了这一关,但医生仍然说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有50%-60%的复发率,一旦复发,几乎等于判了死刑。
所以,秦浚生的病情依旧不容乐观。他现在身体好转,可能只是回光返照而已,谁也确定不了他的未来会怎么样。
王选林想听听看他的打算:“小浚,你当下想做什么?你还准备回学校读书吗?”
秦浚生思忖片刻,果断道:“如果我的身体再恢复一些,在医生的允许下,我还是会回校读书,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明年的高考。”
上大学是他的人生目标之一,他不想至死都没踏进过大学校园一步,那样真的很遗憾。
“至于其他的,我想多多陪伴家人朋友,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不要每天忙忙碌碌的往前冲,只想着未来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却忽略了身边之人的感受。”
他明明很年轻,18岁的天之骄子,口吻却和一个沧桑的老者差不多,连浅浅的笑容里,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沉重跌宕。
王选林点了点头,闯荡过生死鬼门关的秦浚生,这思想觉悟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对世界多了几分包容和怜悯,同样放下了很多身外物,开始关注起身边人。
可人只要活着,必须要往前走——这样蓦然回首整段人生时,才不会留下诸多遗憾。
王选林鼓励道:“活在当下,也要学在当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活着不是仅仅为了活着,而是要利用生命馈赠的时间与智慧,去探究这世界的奥妙,生命的真相。而要想去了解这些东西,往往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
秦浚生明白教授的鼓励,他回应道:“王老师,我是不会放弃学习的。无论我能活一年,三年,五年,还是五十年,只要我还能继续看书写字,就不会局限于现在的眼界。”
顿了顿,他想到了林薇,嘴角不自觉勾起:“还有救了那个我一命的小恩人,我也在她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学无止境。就算是为了当她的老师,我也不会故步自封的。”
这些日子里,林薇在学习,他也在学习。
林薇看高中数学书,他看高等数学概论。林薇背高考单词,他看英语版全球通史和资本论。
虽然彼此的眼界层次不同,彼此的生活阅历差距很大,但他们依旧是同样心怀梦想的少年。
心里存着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坚持去探究:世界是怎样的,而我能做什么?
***
时间兜兜转转,终于到了他们两约定好的学习日子:7月15日。
这天,秦浚生特意起了个大早,他清晨就进了书房,整理高中数学笔记,等着林薇上门来学习。
其实他的身体恢复的不算很好,下肢的骨滑膜和关节连接的地方,总是隐隐约约作痛,这是白血病的后遗症。坐不了多久,就需要躺一会儿休息。
他反反复复坐着等,躺着等,写了一段数学笔记继续等,结果这一等,太阳都快要落山了。
他打了她的手机,没人接,妈妈说林薇可能是记错了时间。
反正等着也是闲着,他想起她说最不会立体几何题,于是趁着这段时间,整理了一份立体几何的解题思路大全。
割补思想……分类转换……最值的转化……
最后,他整理总结出了5种解题办法+10种类型题汇总。
通过这些思路去解题,就能替代所谓的“空间想象力”,让立体问题变成平面几何问题。
时间已经来到了晚上七点,林薇还是没有过来,同样疑惑的还有何盈姿:“奇了怪了,林家的电话怎么打不通呢?”
何盈姿先用微信联系林薇,可怎么都联系不上,连林家的座机都没人接。她的心里越来越焦急,还打了林家单元楼楼下保安的电话。但是也没人接听。
何盈姿想了想,还是回到书房问儿子:“小浚,薇薇她不来了,你不着急吗?”
“薇薇她是个很有礼貌的人,就算是不想来我家学习,也会打一句招呼的。”秦浚生倒是很淡定。他能理解小姑娘的忘性大:“她连招呼都不打,多半是忘了今天是几月几号。”
他之前跟她做辅导的时候,就发现林薇对数字很不敏感,有的时候还会把简单的排列组合给记错。
他倒是猜对了一半:林薇正在学习左手写字,练得太专注,完全忘了和他约定的这回事。
没猜对的是另一半:林薇不来秦家,完全是因为来不了。
***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晚上。
到了七点,秦秋云下了班。他刚一回到家,门口就来了几辆警车,下来几个穿着制服的刑警。
何盈姿打开房门,听到呼啦啦的警笛声呼啸而来,不禁紧张起来:“警察怎么来了?”
秦秋云安慰了妻子几句:“他们过来调查保险业务的,跟咱们家没关系。”
为首的警察是本市刑警第一支队的中队长刘宝平,他简单跟秦秋云说明了情况:今天早上,市中心某栋老旧单元楼发生了一起蹊跷的火灾。
虽然侥幸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财产损失也不小。消防员进入火灾现场调查了一番,发现起火点是个毛坯房。
问题来了:一个连家具都没有的毛坯房怎么会清晨起火?
警方接到了报案,抽调了消防专家去现场勘查。结果发现:起火点现场还留下了可疑的灰烬,经过化验,是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建筑材料的残留物。
“我们调查发现,可能存在有人蓄意纵火的嫌疑,需要秦家名下的保险公司配合调查。”
刑警队长刘宝平说明了警方的来意。
他们处理过不少起这样的“失火案”——有的失火完全是人为故意纵火。
这些易燃的建筑材料,可能是有人故意堆积在那里,要不然火势不可能蔓延得这么快。
很多证据都表明,这一起火灾是有人筹划的。目的不是骗财,就是想谋害楼上的某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