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青花玲珑瓷(1 / 2)
康熙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比如,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
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
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
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只不过,清三代的康熙出品,怎么也算是精品。
所以,不管什么款的康熙瓷器,市场价值都不低。
当然,雍正、乾隆会更高。
特别是雍正时期的瓷器,这个之前已经说过,陈文哲还仿过雍正的瓷器。
只不过那一次仿的,主要是单色釉瓷器,并没有单独放过雍正青花瓷。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推陈出新之处。
这没办法,上下五千年下来,不说其他,只是一个瓷器,就被古人研究了个通透。
所以到了明代,想要推陈出新也已经很难。
这一时期想要制作好的瓷器,也是需要仿!
只不过这些官窑瓷,仿的是前代官窑。
这样一来,雍正、乾隆两朝的瓷器,还是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
但雍正时期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为特征。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
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
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当然,准确的说起来,也不算创新,但是制作的品质,肯定算是最好。
景镇青花玲珑瓷,是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玲珑瓷又称“米花”,霓虹人称为“米通”,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
认真说起来,这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所以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
镂空雕刻之后,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
这种青花玲珑瓷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灵巧、明彻、透剔,显得特别高雅秀洁。
青花玲珑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
碧绿透明的玲珑,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衬托。
其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里有花,结合得天衣无缝。
它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
再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