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 又要坑谁?(1 / 2)
一个男人,需要血脉延续。
一个家庭,需要有后代开枝散叶。
一个帝国,需要继承人。
汉王妃有孕的消息,飞快传遍大汉上下。尽管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可依旧是天大的喜事。
朱五虽然年轻力壮,但一国之主没有子嗣,对于江山社稷始终是种隐患。
在传统大臣的心里,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江山社稷,兴旺与否看的就是两个字,人丁。
所谓有一就有二,在群臣心中,今后的朱五不但要在军事上率领大汉节节胜利,生孩子上也要一往无前。
汉王朱五一向俭朴,谢莲儿有孕的第二天,谢家就选送了数十个伺候的下人进王府,滋补身体的珍贵药材,更是送了无数。
据说谢老爷在南京著名的大佛寺,撒了漫天的香火钱,求神拜佛保佑女儿生个男丁。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钱前脚进了寺院,后脚就被官府收进了库房。
如今朱五的治下,凡是出名的寺庙里,都有两个吃官饭的和尚,一个管钱,一个管账。
百姓信什么,给什么,给多少。朱五都不管。但是香火钱,除留下十分之一为寺庙开销之外,剩下的全部缴税。
但是就这样,朱五发现自己还是收得少了,因为再怎么样,和尚们都是红光满面,绝对不像贫苦百姓那样满脸菜色。
不只是如此,除了香火钱之外,寺院的田产,别院也全部充公。用朱五的话说,你出家人与世无争,心无杂念要那么多产业干什么,又没儿子继承财产!
甚至那些名刹古寺内的千年古树 朱五都让人标了记号 从此以后不属于寺庙的财产,不得轻易砍伐触碰 掉一片叶子 和尚全他妈还俗唱戏去。
而且心血来潮之下,还写了一首打油诗。
十年木成树 百年树有魂。
千年听佛法,不见念经人。
秋日总落叶 枝桠映黄昏。
光阴成沧海 和尚恋红尘。
然后,朱五恬不知耻的叫人把这首诗,刻在寺院的影壁上,说留给后来人参悟。
结果引来许多进京赶考 借住在庙里的人士子 纷纷猜测。
猜测也没什么结果,不过民间对于这位乞丐出身的汉王,在化功底上有了一定了解。
汉王拿刀还行,笔嘛就算了!
谢莲儿有孕的第十天,大汉洪武元年 第一科秋闱在南京鹿山书院,正式开始。
南京 曾是华夏衣冠南渡后,天下才汇聚之地。千百年来 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在这里不断上演。
可是汉王朱五不解风情,不但对和尚狠 什么风花雪月的场景也都给禁了。
使得这次秋闱多了几分肃穆 少了些传说。
秋闱开始当天 长街十里全是戒备的汉王亲军,鹿山书院被内外隔阂,颇有些后世高考的味道。
大路两边,都是来一观大汉曲星风采的百姓,肩膀挨着肩膀,前胸贴着后背,也有些后世高考的味道。
朱五和李善长,汪广洋等臣,坐在考场对面的茶楼二层雅座,笑看士子们精神抖擞的入场。
“主公!”李善长在边上笑道,“近日,京城房贵。各地来的士子,硬生生把南京城客栈的价格提高了三层。许多贫寒人家的学子,不得已都住进了寺庙。”
这本是应景的说笑,难得今日不说些杀呀砍呀的生死大事,也不说什么粮食税收,让人烦心的事。开科取士,就说该说点有意思的。
岂止,朱五却微微皱眉,一本正经问道,“贫寒人家的士子多吗?”
李善长一时语塞。
汪光洋笑道,“十分之三左右!”
“这样!我说个章程!”朱五想想,笑道,“从南京府那些充公的宅院里,挑出一处,专门给那些来京的贫寒士子居住。同时,户部拿出一些钱。不,从我汉王府的用度里抽出一些银钱,给家境贫寒的士子,当作来回的路费。”
“主公圣明!”
众臣肃然起立,齐声说道。李善长还好,那些后来投效朱五,身上有着蒙元举人进士功名的臣子们,甚至有些动容。
“主公此举乃千古佳话!”
汪广洋就是这些人中的领军人物,蒙元进士及第,当涂归附效力。
李善长倒是有些稀奇,朱五这人打心里对人不屑,对读书人的功利心更不屑,今天怎么忽然变得礼贤下士起来。
此时一声炮响,考场的大门紧闭,几个汉王亲军门神一样站着。
“我虽然有时候言语对读书人,有些刻薄。但我心里,真是爱才之人。”
朱五短着茶碗,缓缓说道,“我虽然出身不好,可是我最敬重读书人。国家要取士,士从读书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