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频言情 >我只想安静地抄书啊 > 第519章 找细节就像挖宝藏

第519章 找细节就像挖宝藏(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嘉勇易西也在跑宣传时亲口承认,当年那顶帽子就是海明威送的。

这些都被神通广大的网友们扒了出来。

一些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或许在没看过电影的人看来是挺无聊的。

但对于看过电影来说的人来说,就像是挖出了深埋的宝藏,每次找到有意义的细节,都会兴奋得像过年一样。

挖细节,就是这么有趣。

关于《老男孩》电影的寓意和内涵,也有不少人在讨论。

甚至还有人反向解读,“这是一个中年人的童话,片中的一切都是表象,似乎你曾经擅长的还有用武之地;曾经你暗恋过的女孩现在仍然喜欢着你,一直在等你;曾经的好友仍然互相在乎,亲如兄弟。但这只是一个中年人卑微的梦。现实是,那个女孩早已嫁作他人妇,那些兄弟早已和你不再联系,你所擅长的东西早已一文不值。在影片里,其实有大量的暗喻……”

然后用大量的细节来证实他的观点,其实《老男孩》拍的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中年男人的故事……不得不说这位的脑洞还是挺大的。

总之,网友确实是神通广大的,他们成功地发现了很多杜采歌本人都没发现的东西。

另外,因为《老男孩》太过成功,几乎已经预定了今年,甚至未来几年内最卖座网络电影的宝座——在海明威导演不继续拍网络电影的情况下。

于是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老男孩》成功的原因,洋洋洒洒几千字,牵涉到了社会心理学和广告营销学,镜头语言与解析几何,潜意识矫正和正念疗法,音乐疗法和时间管理学等跨学科知识。

“表面上看,《老男孩》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其实深入分析,会发现这是一部披着现实主义外皮,其实质却是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除了那些放飞自我的,当然也有认真分析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老男孩》?因为朴实,因为真。不是每个人都组过乐队,都当过摇滚歌手。但是痛苦和挣扎的情感是一样的。我不是林河那样的音乐天才,我也没有一个段晓晨一样的美女妹子在等我。但我能体会林河的心情。”

“抓住了中年男人的泪点和痛点,体现了不能被满足的梦想、自我实现和无力掌控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不知道,反正就是喜欢看。故事不错,超喜欢里面的音乐。”

“我是奔着段晓晨来的。但说实话,这样的电影,就算没有段晓晨出演,我也会喜欢。”

不仅是观众去分析。

实际上,从业人员也已经开始认真投入到对《老男孩》的各种分析中。

截至3月1日,上线第13天,《老男孩》已经拿下了2300万票房。

虽然越往后,销售曲线会越平滑。

但首月破3000万票房几乎已经没什么悬念了。

现在媒体、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在于《老男孩》能不能把首月票房提升到4000万这个全新的层次。

大量的从业人员几乎要把《老男孩》给完全解剖开来,分析海明威的执导风格,试图找出海明威能连续两部网络电影票房大爆的原因。

以往,一说到“网络电影”,观众的印象就是“没有明星”“经费少”“特效差”“拍摄周期短”“粗制滥造”。

海明威的这两部电影,《那些年》和《老男孩》,其实也是非常典型的网络电影。

首先这两部电影并非依靠大牌明星演员(姜佑曦、段晓晨、行者乐队虽然也自带流量,但在影视方面的号召力不足)。

没有炫酷的特效,不需要太多的制作经费。《那些年》包括宣传在内的总成本是300万,据说拍摄和后期制作只花了一百万多一点。

而《老男孩》的总成本是700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也只花了不到400万。

可谓低成本、经费少的典型。

两部电影的拍摄周期都不到2个月,后期制作耗时也不长。

看似与别的网络电影没什么不同,可是偏偏这两部电影都获得了极高的投资回报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