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躯干出血(1 / 2)
311躯干出血
稍微休整了几日,中德“联合救援”卫勤实兵联合演习就在德国训练基地正式开始了,这次演习,肩并肩连贯作业。
除了中德以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法国等国的军官一共80余人观摩了演习。
演习突出中德双方联合指挥控制、联合伤员救治、联合疫情防控、联合伤员后送等,着重锻炼提升两军卫勤力量联合行动、应急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
当地时间9时,联合演习正式开始。中德双方参演人员配合密切、行动一致,职能转换和医疗救援迅速、快捷、有效,充分展现了双方人员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在“难民营”,双方实施人员混合编组,协同开展信息接报、病例调查、风险评估、采样筛检、人员管控、健康宣教、消杀处置、临床救治、医疗防护等全要素防控工作。
在模拟事故现场,中德双方急救小组分工协作,快速进行伤情评估、现场急救、检伤分类和后送。
在中德双方的野战二级医院,两国医护人员分类后送配合流畅、临床病例协同诊治、手术治疗联合实施。
苏杨和大卫在一个组,两个人的任务是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和后送。
当然,这才是演习的第一天,所以他们主要承担这一个环节的工作,到了第二天,他们会去其他部门,承担别的工作,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广泛的学习和交流,深入地相互了解。
两个人才等了一会儿,几个医护人员就送来了一个重伤患者。
看到那个患者时,苏杨和大卫都是眼皮一跳。
躯干战伤出血?
这个患者竟然是躯干战伤出血!
在常规武器战争中,致命性大出血是战场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来自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武装力量医学调查部及死亡调查局的军事医学专家对2001-2011年美军4596例大样本战伤死亡的分析显示, 24的院前死亡是“潜在可预防的(otentially reventable)”;
在可预防性战伤死亡中,致命性大出血高居榜首,占909。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有超过2500名士兵因四肢伤大出血死亡,占死亡伤员的60,位居可预防性战伤死亡的首位。
这种状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得到了根本扭转,由于在单兵急救包中加入了新式止血带,使得这一比例降至2-7。
然而,在四肢伤大出血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时,躯干战伤出血成为了战场致命性大出血死亡的首要因素。
此时,苏杨和大卫遇到的这一个患者,就属于躯干战伤出血——当然,患者完全由假人模拟,不过德方的这个假人做得十分逼真,就跟好莱坞用的最好的那种道具一样,不但创口跟真的一样,而且一路抬来都有鲜血在滴答滴答地滴落,有的地方还有喷血,所以苏杨和大卫虽然都知道这只是假人,但还是被眼前的状况吓了一跳。
从这一点上看,德方的卫勤部队在训练上真的是一切从实战出发的,连一个假人都做得跟真的一样,苏杨不得不服!
躯干战伤出血?
苏杨眯了眯眼睛。
躯干指人体除头、颈和四肢外的躯体部分,包括胸部、腹部、骨盆会-阴部以及与四肢和头颈部连接的腹股沟、臀部、肩部、腋窝和颈底等交界部位。
躯体为呼吸、循环等重要生命器官所在部位,受伤后容易危及生命,其中胸部创伤所致的张力性气胸以及心脏破裂等均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患者死亡,腹部空腔脏器损伤早期通常不会立即造成血流动力学恶化,但如果伤及腹部大血管或肝、脾等实质脏器,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失血性休克。
交界部位往往为大血管走行区域,由于常规止血带难以在这些部位使用,导致这些区域战伤出血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躯干战伤出血的救治不同于肢体战伤出血。
肢体战伤出血一般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或止血带来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故称之为“可压迫性出血(ressive heorrhage,ch)”。
相反,躯干战伤出血难以采用直接压迫或止血带等手段有效控制出血,故被称为“不可压迫性出血(non-ressive torso heorrhage, ncth)”。
近年来,由于止血带的广泛应用,战时肢体创伤出血伤员的存活率已达到90以上,而躯干战伤出血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传统第二阶梯的前伸外科手术队甚至第三阶梯野战医院内的手术救治,在机动医疗队之前的战术救治阶段仍然缺乏有效的出血控制手段。
根据美军过去15年的数据,躯干战伤出血约占“潜在可预防性死亡”的25。
著名医学专家kauvar等将交界部位作为战伤出血的一个单独部分,而交界部位止血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013年1月,一份美国中央战区(cent)与联合创伤系统(jot traua syste,jts)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投入,积极研发躯干(包括交界部位)止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