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千里眼成功(1 / 2)
第一百三十二章千里眼成功
张知木他们制作完玻璃管都放在玻璃炉旁边,然后告诉玻璃厂厂长,这些玻璃管儿要慢慢的冷却一晚,让他帮着看着一点儿。www.126shu.com
回去后张知木领着三个人搬出来一坛子煤焦油,把一个大锅架在一个较通风的地方,把煤焦油倒在锅里,然后在锅底下点很小的一点火,慢慢的加热。张知木告诉这三人煤焦油里含的都是易燃物质,不能让他们见明火,否则着起火来很难扑灭了。正常的办法应该是隔着水加热,但是我们现在用的很少,人看着点儿行了。这是要把那些易燃物质都蒸发出去,剩下的是沥青。这样张知木等人一步不离的用小火熬着煤焦油。等到最后锅里只剩下粘稠的东西,停止加热后,在这些物质逐渐变硬时,加入松香搅拌。
拿出这些混合物,等到他们变得有点儿硬了的时候,放到一边。
第二天,张知木他们拿回来玻璃管儿,找来一个焊机,点燃火焰,把一个玻璃管儿慢慢的加热到柔软可以变形了,把它们慢慢的盘成螺旋状,再将这个螺旋状的玻璃管儿口加热到软化了,同时把另一个玻璃管儿口也加热到软化了,把两个软化了的玻璃管儿口对在一起,然后在玻璃管儿另一端吹气儿,这样是为了保证玻璃管不被堵。两个玻璃管儿焊在一起了。
把洗净碾碎的绿矾放在一个坛子里,坛子口封堵留一个小口用一个带橡皮塞儿的玻璃管堵,这个玻璃管儿再用橡皮管儿和那个盘成螺旋状的玻璃管连,这个螺旋状的玻璃管放在冷水里,那个与这个螺旋管焊接在一起的玻璃管的另端伸到一个大烧杯里。整个烧杯和玻璃管儿口要螺旋状玻璃管儿低一些。烧杯里要少放一点儿水,让水没过玻璃管儿的口。都准备好了,开始加热装绿矾的坛子。
张知木告诉他们,一会流出来进到到这个这个烧杯里的是炼丹家所说的绿矾油,其实也叫硫酸。这些硫酸是从坛子里蒸发出来又在螺旋状玻璃管里冷凝出来的,为了怕硫酸冷凝的不彻底,在烧杯里放了一点水,气态的硫酸很容易溶于水。这样不会逃逸出去。
孙亮问:“这硫酸是做啥用的,我们的透镜能用吗?”
张知木说:“这次硫酸用不,可是这东西太有用了。以后的用处说都说不完。这次我们要用的是坛子里的东西。”
等坛子里不在有硫酸冷凝出来,把坛子的口,打开,用棍子在坛子里搅拌一下,后再次加热。
最后打开坛子盖儿一看,坛子里面是红棕色粉末。
等坛子不太热了,又在坛子里放进水去搅拌,然后放置沉淀,沉淀完成后,把水倒出去。把红棕色粉末沉淀物倒出来晾干碾碎。
张知木告诉他们,这个过程是把绿矾(也叫硫酸盐铁)加热分解成氧化铁和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又和绿矾里的结晶水结合,生成硫酸,冷凝后硫酸留在了玻璃烧杯里了。坛子里剩的是氧化铁了,又加入水在坛子里是因为氧化铁不溶于水,绿矾溶于水。加入水后又到出去是把溶解了的残留绿矾清除去了,这也是净化氧化铁的过程。
到此为止,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把沥青和松香混合物做的抛光材料,用热水烫软,试试刚好用手能按动。用磨好的透镜,在抛光材料用力压出来一个圆弧面儿,再用薄铁片压出状条沟。把用水调好的氧化铁抛光物涂在抛光材料的弧面,在用透镜用力压住一段时间,使透镜和抛光材料结合的更好。
这样可以进行抛光了,手法和磨镜片相同。等磨到镜面能反光,是抛光好了。
留下孙亮他们抛光镜片,张知木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写窑岗的发展规划大纲。
他开始用一张大纸,把窑岗的主要河流山岗位置画好,然后仔细分析了现在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分布情况。
面对这张图,张知木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
窑岗很快会变成一座城市,这一点张知木心里非常的清楚。那么未来的窑岗要按一座城市来规划。首先是城市硬件结构方面的规划:
第一个原则是要把工业区和生活化区、商业区分开。
窑岗周围作为将来的政治和化教育心区。生活区,沿着小凌河两岸展开。估计窑岗现在买的土地,用不了多久都会盖房子。
在以现在的冶厂为心,建设工业区。首先要扩大焦炭的生产规模,成立一个专门的焦炭分厂。煤焦油要地提炼出汽油、煤油等等。氨水、煤气要全部回收。还要建设一个化工厂,用冶厂的绿矾生产硫酸,然后用硫酸和硝石生产硝酸。再用硝酸和棉花生产硝化棉,也是无烟*。
石灰厂要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窑岗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泥。拦河大坝、船闸建设都需要水泥。
配套的砖瓦厂,石料厂也都需要扩建。
马车生产厂迁到冶厂工业区。火枪和**等的生产,要迁到山洞口东面的一个山坳里。那里安全易守,出了问题也不会威胁到其他人。军火生产安全第一。
锯木厂建在码头以东的河岸边,这样水路铁路运输都方便。山西的木材供应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陕西。每年从汾河到渭水山西输送到陕西的木材不计其数。如果以后输送附加值更高的木方子等木材,一定会更受欢迎。因为大宽度长尺寸木方子用人工锯的话几乎很难完成,但是用蒸汽动力的圆盘式锯锯开很容易。
望远镜、拉锁、锁头等生产利用现有的厂房行了。养殖业,都转移到东面的山坳里。那里离窑岗近,安静安全。
第二个原则是城市的管设施一定要超前,绝对不能象前世时那样,城市的地面象拉链一样今天挖完明天再挖。当然前世时,这样每挖一次都有不少人受益,官员们也有这方面的积极性。我们的道路、下水道,暖气到、煤气道、甚至电缆、电话、电视沟道都要预留出来。还有医院、学校、市场都要合理规划。城市管理的以警察部队为主。最主要的是制定一部自己的法律,让大家都有章可循。
第三个原则是,几个大的城市建筑位置要固定下来。现在的化宫前面的广场是一期城市的心,运输公司的车站也在旁边。码头的位置设在窑岗以南小凌河的转弯处,这样很快的再这个广场和码头之间会成为一个商业区。将来的火车站设在窑岗的南部与码头和广场都等距离的地方,距离既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这个三角地带会是商业区的心。不论车站还是码头都要留出足够的广场面积和绿地面积,不然以后再想搞这些搞不起了。
第一期铁路规划是从牛头山经窑岗到冶厂。因为牛头山有冶厂需要的优质煤炭。冶厂的原料、产品运输压力一直很大,甚至制约着冶厂的发展。必须早日解决,等蒸汽船一研制成功,马把人员集起来搞蒸汽火车头。铁路一期完成后,可以将铁路延伸到杀胡口和张家口。这样边疆的保障能力会有本质的提高。
关于窑岗的组织机构,张知木觉得是到了该分工明确的时候了。
应该成立一个总部机构,设一个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城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和生产科研、科教化卫生委员会,根据窑岗的特点,还要成立一个金融商贸委员会。对外还是称总公司。
总部的委员有如下人员组成:
1,张知木总经理
2,陈玉锋副总经理
3,黄玉坤副总经理
4,阎伯驹副总经理
5,陆成祥副总经理
6,卢炳义副总经理
7,欧阳鹤副总经理
8,李 茂副总经理
委员会成员集体负责窑岗的全部工作,平时各有侧重。但分工并不是可以分责任,有人不在时要主动地互相协调工作。做到既分工又要共同负责。
张知木写完这部分提纲,刚刚起身深深懒腰。杨玉琳进来说:“李治来了。”
这个李治,由于回家了一趟,把家里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又在亲友面前露了脸。回到窑岗积极性更高了,一回来帮着卢炳义的人登记人员,他是要检查一下这里的人员里有没有奸细。这是李治非常适合做个工作的原因,这个人对这些事儿有天生的敏感,而且极富责任心。
张知木知道李治一定有啥事儿告诉自己。
果然,刚坐下的李治水还没喝急切的说:“张总,我们知道了次柳成璜追击的那路人马为啥用那种办法逃跑了。他们是缴获了我们的火枪和*,想带回去给李闯王,他们认为我们的这些火器威力太大了,一定要给闯王看看。如果他们自己也能造这些火器了,可以战力大增了。我看他们是成功了。”
张知木点点头说:“这对了,他们两路分兵时,那个李过认为我们的追兵会追他们直奔汾河的那一路,这样能掩护带着火枪和*的那一路。不过他们是拿到这些也没大用处,一是他们造起来很困难,大同的姜总兵不是还得要买我们的火枪吗?他们也是造不出来的;二是我们新式的武器要造出来了。”
李治说:“那样好了。只是我们情报不太没用了,没发现一点儿他们的消息。他们凌水码头的情报站一点动静没有。”
张知木说:“这是情报战,他们也利用了这个情报站麻痹我们。我看他们通过田芳的事儿,察觉情报站可能被发现了,我们没动他们,是因为想利用他们。所以他们反过来也利用了这情报站来麻痹我们。”
李治说:“那我们把他们清除了吧。”
张知木笑笑说:“不用,这样养着。我们一直不动他们,他们会以为他们真的没被发现。还会继续使用这个情报站。正常的情况,我们是应该把他们清楚了,我们用不正常的办法对付他们。情报站玩的是心理战。谁更深谁玩儿的更好。”
李治佩服的点点头说:“这事儿按张总说的办。这段时间,我们筛查了一遍新来的人,大多数都没发现问题。只是发现了有几位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后我们还要注意观察一下。”
张知木说:“留意点儿最好,我们重要岗位绝对不能被他们渗透进来。另外我们的外派人员也要早点下手。”然后张知木压低声音问:“柳俊还没消息吧?”
李治说:“没有,不过我们设计的都没有漏洞,应该没问题。再说了,他现在也没有办法把信息发回来。让他做长期准备吧。”
张知木说:“这事儿没让柳成璜知道,柳成璜这人也很了不起,他是没问自己儿子给派到哪去了。”